食笋
锦箨初开玉色鲜,烹苞葅脯尽称贤。
绝能加饭非无补,浪说冰脾苦不便。
一日偶无慵下箸,四时都有不论钱。
寒儒气味都休问,准拟凌风作瘦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新笋初生颜色鲜嫩,烹调时和肉搭配最为美味。
它能增加食欲有所补益,但传说清凉效果并不理想。
偶尔有一天懒得下筷子,四季之中仍可随便食用。
我们不用在乎它的寒酸味道,反正它迎风而立也能成为瘦身之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锦箨(tuò):指竹笋的外壳,这里用以形容竹笋的新鲜。
2. 烹苞(pēng bāo):指煮竹笋。
3. 葅脯(jū fǔ):指用竹笋做的菜肴。
4. 加饭:指增加食欲。
5. 冰脾:指清凉的食物,这里指竹笋。
6. 凌风:指傲然挺立的竹子形象。
7. 寒儒:指贫寒的读书人。
8. 气:竹笋的气味。
9. 都休问:都不要去问。
10. 准拟:准备。
11. 作瘦仙:变成瘦弱的仙人。这里用来形容竹笋虽然味道清淡,但能够让人保持健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竹笋的美好与珍贵,诗人通过赞美竹笋的美味和营养价值,展现了它的高洁品质。在诗人的眼中,竹笋不仅是美味的佳肴,更是富有哲理的象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食笋》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孝宗时期(公元1163年-1189年),即南宋中期。这个时期正值金朝和南宋南北对峙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诗人冯时行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但多次科举落第。他曾在湖湘地区担任地方官员,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因为直言敢谏,他在朝廷里遭受排挤,最后被贬谪到南蛮之地。在这段人生低谷期,冯时行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创作出了一系列诗歌,以表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食笋》一诗,通过描绘春笋的生长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同时,竹笋的坚韧和不屈,也是诗人自身品格的象征。在这首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能体会到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