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山下残夏偶作

标题包含
山下残夏偶作
等闲三伏后,独卧此高丘。残暑炎于火,林风爽带秋。 声名何要出,吟咏亦堪休。自许红尘外,云溪好漱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山甫,生卒年不详,字仁夫,号浮休子,又号松竹主人。唐朝诗人。 李山甫是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的著名文人,曾任御史之职。他的诗才横溢,尤以五言古诗著称,与钱起、郎士元、皇甫冉等齐名。 李山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闲暇时静静地躺在这高山之上,炎热的夏天过后,初秋的风徐徐吹过,使得炎热消退许多。何必追求名声,独自品味这美妙的诗韵也未尝不可。以山泉水洗脸洗身,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尘世之外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等闲:轻易、随便的意思。 2. 三伏:三伏天,是农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第四个庚日(中伏)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末伏)的总称,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3. 高丘:高山上的小土堆或建筑,这里指作者隐居的地方。 4. 残暑:即夏天快要结束时的炎热天气。 5. 炎于火:像火一样热,表示天气炎热。 6. 林风:树林间吹来的风。 7. 带秋:带有秋天的凉爽气息。 8. 声名:名声、名誉。 9. 要出:追求显露、张扬。 10. 吟咏:诵读、歌唱诗文。 11. 堪:可以、能够。 12. 休:休息、停止。 13. 自许:自己认为、自我期许。 14. 红尘:尘土飞扬的闹市,代指繁华的世俗生活。 15. 云溪:云雾缭绕的山溪,指代作者隐居的地方。 16. 漱流:冲洗水流,形容超脱尘世的清静生活。
去完善
赏析
《山下残夏偶作》是晚唐诗人李山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避暑、观赏风景时的所见所思。在炎炎夏日里,诗人选择了独自隐居在山间,欣赏着山林间的清爽之风和秋天的气息。他淡薄名利,乐于寄情山水之间,表达了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生活的思想。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清旷的诗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下残夏偶作》是唐代诗人李山甫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李山甫正值中年,他曾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官职,后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他的诗歌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时政得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山下残夏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唐朝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形成了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李山甫的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