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越中书
芳草离离思,悠悠春梦余。池亭千里月,烟水一封书。
诗想怀康乐,文应吊子胥。扁舟恋南越,岂独为鲈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芳草勾起深深的思念,美好的春日梦境仍然萦绕。千里之外的古亭,月光洒满池塘;烟雾弥漫的水面上,一封书信寄来远方。
在诗词中怀念着谢灵运的美好生活,在文章中哀悼伍子胥的命运悲剧。向往那小船荡漾于南方的美丽风光,不仅仅是为了品尝肥美的鲈鱼。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越中:指古越国地区,今浙江一带。
2. 草离离: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
3. 思:思绪。
4. 悠悠春梦余:表示春天的美好时光已经过去。
5. 池亭:水池边的亭子。
6. 千里月:形容月亮明亮,照耀千里。
7. 烟水:指雾气弥漫的水面。
8. 书:这里指信件。
9. 康乐: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是陈郡谢氏的后裔,谥号为“康乐”。
10. 文应:以文悼念的意思。
11. 子胥: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的谋臣,因受到陷害而自杀。
12. 南越:泛指南方地区。
13. 鲈鱼:一种美味的鱼类,这里借指美食。
去完善
赏析
《得越中书》是唐代诗人储嗣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情怀,展现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生活的向往。全诗如下:
首联“芳草离离思,悠悠春梦余”,通过对“芳草”这一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身在远方、远离家乡的现实。“春梦”一词寓意着诗人对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颔联“池亭千里月,烟水一封书”,描绘了远在他乡的诗人收到家乡来信的场景。月光下池塘边的亭子显得格外宁静,而眼前的烟雾和水面则映衬了信中所描述的家乡风光。这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颈联“诗想怀康乐,文应吊子胥”,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敬仰之情。这里提到的“康乐”指的是谢灵运,他因才华横溢而被誉为“康乐公”;“子胥”指的是伍子胥,他曾以文章悼念战死的同伴。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渴望与古人交流的心情,以及对他们的崇敬。
尾联“扁舟恋南越,岂独为鲈鱼”,表达诗人身处异乡,却心系故乡的心情。尽管眼前的景物如此美好,但他心中始终难以忘怀的是故乡的一草一木。这里的“鲈鱼”象征着家乡的美味,也是诗人思乡情感的寄托。
总之,《得越中书》是一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故乡的无比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得越中书》是唐代诗人储嗣宗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唐朝的中期。在这个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
储嗣宗(760年-约830年),唐代诗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于世。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在这样的背景下,储嗣宗开始游历各地,结交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抒发感慨的诗篇。
公元8世纪的唐朝正处于盛世与衰败的转折点。虽然表面繁荣,但内部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如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此外,科举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使得许多人虽有才华却难以实现抱负。这种社会现象对储嗣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得他在诗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