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怀寄秣陵知友
庐江城外柳堪攀,万里行人尚未还。
借问景阳台下客,谢家谁更卧东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庐江城郊外的柳树轻轻摇曳,远方的游子还未归来。请问在阳台下的游客,谁还在效仿谢家的贤士们躺在东山之中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庐江:古代地名,今安徽一带。
2. 城外:指庐江城外的郊野地区。
3. 柳堪攀:形容春天柳树嫩绿,引人入胜。
4. 万里:表示距离远。
5. 行人:在外旅行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6. 尚未还:还没有回来。
7. 借问:请问。
8. 景阳台:诗中的地名,代指诗人所在的所在地。
9. 客:旅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10. 谢家:指东晋著名文学家谢安,他曾隐居于东山。
11. 卧东山:在东山隐居。
去完善
赏析
《春怀寄秣陵知友》储嗣宗这首诗通过描绘庐江城外的柳树、远行的游子以及位于景阳台的谢家人物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怀念和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首句“庐江城外柳堪攀”中,“柳堪攀”既指柳树枝条柔软易于攀折,又暗示了春光正好,令人向往。庐江即现在的江苏南京,这里借用地理名词引发对远方的联想,同时也为后面的场景做了铺垫。
第二句“万里行人尚未还”表示在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有离家远行的人尚未归来。这句诗揭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凸显了时光的流逝与朋友的离别。
第三句“借问景阳台下客”中的“景阳台”是古代南京的一处名胜,传说战国时楚威王游于此地时梦见登高览胜之地,醒后即命修建,故名。诗人在这里以提问的形式表现出对朋友身处景阳台下的关切之情。
最后一句“谢家谁更卧东山”中的“谢家”指的是东晋著名文人谢安家族。而“卧东山”则引用了谢安晚年隐居东山的典故。诗人在这里是在询问,那位朋友中最像谢安一样有才情、能卧居东山之人是谁?这句诗表达了对朋友的赞美和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储嗣宗的《春怀寄秣陵知友》创作于唐朝中期。在这期间,他作为一位青年文人,曾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期望能以才学得到官职。然而,多次应试不第,使他深感孤独与挫败。
在这个时代,唐朝已经步入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期,虽然表面上依然繁荣,但政治腐败、军事混乱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使许多文人雅士对现实感到不满,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能遇到明君,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储嗣宗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诗中以“春怀”为题,表达了对故友的思念之情,也传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