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古大梁行

标题包含
古大梁行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 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 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 侠客犹传朱亥名,行人尚识夷门道。 白璧黄金万户侯,宝刀骏马填山丘,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之涣、王昌龄并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边塞特点。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县(今河...查看更多
kaikai10201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古老的城市充满了苍凉与荒芜,骑马走过空荡荡的街道令人忧伤。曾经的魏王王宫已经变成了庄稼地,信陵君的宾客们也化为了尘土。 回想昨日雄壮的都城和热闹的市集,豪车闪耀,歌声和钟声此起彼伏。那里有三十万的军队,连绵千里的营地。然而,繁荣转瞬即逝,高台曲池早已不复存在。废墟中只剩下狐狸的踪迹,古老的土地只剩下草木的根。 傍晚的天色使人心伤,我抚剑悲歌对着秋天的草丛。传说中还留有朱亥的名字,路上的人们还能找到夷门的道路。曾有过白璧黄金万户侯,如今只有宝刀骏马埋在土丘里。那些过去的时光已无法追溯,只看见河水静静向东流淌。
kaikai10201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古大梁行》:“大梁”,古地名,位于今河南开封一带。这是高适的一首借古讽今的诗篇。 2. 古城莽苍饶荆榛:描述古城荒废的景象。“莽苍”,草木茂盛的样子;“饶”,充满;“荆榛”,荆棘和灌木丛,指荒凉之地。 3. 魏王宫观尽禾黍:魏王宫殿已变成一片庄稼地。“魏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宫观”,宫殿;“禾黍”,谷子,这里指代庄稼地。 4. 信陵宾客随灰尘:信陵君的门客也早已化为尘土。“信陵”,指战国时期的魏国公子信陵君;“宾客”,指门客。 5. 忆昨雄都旧朝市:回想起过去的繁华都市。“忆昨”,回忆昨天;“雄都”,繁华的城市;“朝市”,市场。 6. 轩车照耀歌钟起:车辆行驶,歌声响起。“轩车”,车辆;“照耀”,明亮的光线;“歌钟”,歌唱和钟声,指代音乐。 7. 军容带甲三十万:军队威武雄壮。“军容”,军队的阵容;“带甲”,穿着盔甲;“三十万”,形容人数众多。 8. 国步连营一千里:国家的疆域辽阔。“国步”,国家的前进道路;“连营”,连绵的军营;“一千里”,形容疆域广阔。 9. 全盛须臾哪可论:盛世转瞬即逝,无法追溯。“全盛”,鼎盛时期;“须臾”,一瞬间;“哪可论”,无法谈论。 10. 高台曲池无复存:高楼亭台已经不复存在。“高台”,高楼;“曲池”,曲折的水池,指代亭台楼阁。 11. 遗墟但见狐狸迹:遗址只看到狐狸的踪迹。“遗墟”,遗址;“但见”,只见。 12. 古地空余草木根:古老的土地只剩下草木的根。“古地”,古老的地方;“空余”,只剩。 13. 暮天摇落伤怀抱:傍晚的天色让人伤感。“暮天”,傍晚的天空;“摇落”,凋谢;“伤怀抱”,心中感到悲伤。 14. 抚剑悲歌对秋草:拔剑对着秋草唱歌,表达悲痛之情。“抚剑”,拔剑;“悲歌”,悲哀的歌曲。 15. 侠客犹传朱亥名:侠客仍然流传着朱亥的名字。“侠客”,武侠;“犹传”,仍然流传;“朱亥”,战国时期的一位勇士。 16. 行人尚识夷门道:路上的人们还知道夷门的道路。“行人”,路上的行人;“尚识”,还知道;“夷门”,战国时期的一处城门。 17. 白璧黄金万户侯:富有的贵族。“白璧”,洁白的玉;“黄金”,贵重的金属;“万户侯”,封建时代的一种贵族爵位。 18. 宝刀骏马填山丘:名贵的刀和马填满山丘。“宝刀”,名贵的刀;“骏马”,优秀的马;“填山丘”,形容数量之多。 19. 年代凄凉不可问:岁月凄凉,难以追寻。“年代”,时间;“凄凉”,悲伤;“不可问”,难以探寻。 20. 往来唯见水东流:来往之间只能看到江水滔滔。“往来”,来来往往;“唯见”,只能看到;“水东流”,江水向东流去。
kaikai10201
去完善
赏析
《古大梁行》这首诗歌以古城、遗址、回忆为主题,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无常的感慨。前四句描绘了古城的荒凉景象,“莽苍”与“荆榛”两个词语生动形象,给人以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第五至八句,诗人借古朝市、军队、国土等宏大场面表达出曾经繁华的场景,反衬出现今的衰败。第九至十二句,进一步描述废墟上狐狸踪迹和草木根,强调时间的力量使一切成为过去。第十三至十六句,以夜幕降临、秋风萧瑟为背景,通过抚摸宝剑、悲歌高歌等动作表达对过去的怀恋和对现实的感慨。最后四句,揭示诗人的豪放气质,暗示往事已矣,唯有水声不息,表现出诗人坦然面对历史、生活的心态。
kaikai10201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大梁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空前发展,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高适此时正处中年,历经坎坷,既有对战争的忧虑,也有对生活的感慨。他因才情出众而深得唐玄宗的器重,曾奉命巡视边防,亲历战地生活,深切感受到边关将士戍楼的艰辛和征战的苦难。这种体验使他更为关注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命运,更同情那些为祖国安宁抛洒热血的将士们。 此诗借古喻今,通过描绘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城的繁华胜景,展示出一幅雄壮的画面。同时,在赞美古人英勇善战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战争风云及历史变迁的思考,既是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也是对当时战士的激励。
kaikai10201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