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赵秋晓

标题包含
挽赵秋晓
年头尾足遗追随,畅饮高歌送落晖。 庚咏每思弹丸句,谈诸常落前锋机。 渐成瓜葛缘方熟,共看茱萸事已非。 数尺茅帘杨柳岸,故应经此尚依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年初年末一直跟随着,尽情欢歌饮酒迎落日。 经常吟咏那弹丸般优美的诗句,畅谈各种话题总引领前沿思考。 渐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如同成熟的瓜葛,一起看到茱萸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在几尺的茅草帘子边杨柳岸边,过往的经历还在心中萦绕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遗追随:指未曾与作者相互追随。 2. 畅饮高歌:尽情地饮酒放歌。 3. 落晖:夕阳的余晖。这里象征生命的结束。 4. 庚咏每思弹丸句:每次吟咏诗歌都想到古人关于弹丸的佳句。这里可能暗示着生命短暂,如弹丸瞬间。 5. 谈诸常落前锋机:谈论起各种事情,常常能洞察先机。 6. 渐成瓜葛:表示渐渐熟悉起来。 7. 茱萸:一种植物,九月九日重阳节时,古人常采摘其果实插在头上或房檐上以祛邪避疫。 8. 事已非:指眼前的现实已经改变。 9. 数尺茅帘:简陋的房屋。 10. 杨柳岸:指岸边种满杨柳的地方。 11. 依依:形容柳树柔软随风轻轻摇曳的样子。这里借喻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挽赵秋晓》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悼念友人时的感伤情怀。首联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友谊,通过“年头尾足遗追随,畅饮高歌送落晖”两句,表达了二人共度时光的美好回忆和对友人离去的哀痛之情。颈联则抒发了诗人对已逝友人的怀念和感叹世事无常的无奈心境,并通过“渐成瓜葛缘方熟,共看茱萸事已非”这一对比,强调了他们曾经亲密无间的关系和如今物是人非的境况。尾联以“数尺茅帘杨柳岸,故应经此尚依依”收尾,不仅点明了诗人的悲伤之地,还表达了诗人期望在梦中与友人重逢的期盼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和对友人深切的哀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赵秋晓》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陈纪所作。创作于1258年左右,正值宋蒙战争的关键时期。这一年,蒙古大军南侵,宋朝国势日衰。诗人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写下这首哀悼赵秋晓的诗篇。 在1258年前后,陈纪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出任太学正、知县等职,后因战乱离职。在此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生灵涂炭、家园破碎的惨状,心中充满悲痛。而在这时,赵秋晓不幸去世,让陈纪更加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残酷。 当时的社会背景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蒙古铁骑横扫中原,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但仍然面临著严重的外患内忧。士人阶层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众的同情,使他们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感人至深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