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讽
鹿鸣筵上强称贤,一送离家十四年。
同隐海山烧药伴,不求丹桂却登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欢快的鹿鸣宴上勉强夸赞自己的贤能,这一离别就是十四个年头。在山海之间和朋友们一起隐居炼药为伴,我们不求丹桂但能得道成仙。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鹿鸣筵:古代宴会场所。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2. 强称贤:勉强说自己有才能。
3. 海山:泛指海外仙境或山川。
4. 烧药:炼制丹药。
5. 丹桂:桂花的一种,也象征荣华富贵。
6. 登仙:道教术语,指修炼成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自讽》,诗人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事的感悟。开篇“鹿鸣筵上强称贤”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宴会上勉力表现自己的情景,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紧接着“一送离家十四年”一句,点明了诗人离家的岁月之久,表现了诗人与家人、故乡的深深眷恋。
接下来的两句“同隐海山烧药伴,不求丹桂却登仙”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功名的超脱态度。诗人与海山的烧药伴共同隐居,虽然不再追求世间的荣华富贵,但却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与超脱,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
整体来看,这首《自讽》表现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自讽》是唐代诗人张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末至五代时期,此时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张蠙一生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对于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首诗以“独坐”开篇,表达了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内心的孤独与宁静。接下来的“歌声”两句,描绘了现实世界的喧嚣与浮华,与诗人的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诗的最后,诗人以“白头”的形象展示了自己人生的沧桑,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如梦的感慨。
这首诗歌既是对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这个时期,朝廷腐败,战争频繁,百姓疾苦。而诗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通过自己的笔触,传达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同情。这种情感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展现,使得《自讽》成为了唐代晚期的一首重要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