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十影上人入丹霞 其一
师又丹霞去,相逢何处期。白云千嶂里,青笠独行时。已识禅为障,方知悟是痴。寒松与白石,稳卧不须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师已经离开霞光去了远方,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在那千重山峦之中,唯有头戴青笠独自行走的身影。此时已认识到佛教的禅宗之理成为妨碍悟性的屏障,才知道了悟其实也是一种痴迷。那山间的松树和石头,安然相处,没有什么需要怀疑的。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十影上人:诗人以“十影”喻指行迹神秘的高僧。
2. 丹霞:广东曲江南岸的丹霞山,著名佛教圣地。
3. 白云千嶂:描绘山中景色。白云缭绕在山峰之间,犹如千座屏障。
4. 青笠:绿竹斗笠,古人常戴之用于遮阳、避雨。此处用以表现隐士形象。
5. 禅为障:认为禅修是阻碍自身发展的观念。
6. 悟是痴:理解为领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这两句反映了佛教中关于觉悟的思想。
7. 寒松:严寒中的松树,寓意坚韧不拔的品质。
8. 白石:洁净的白石,象征清白高洁的人格。
去完善
赏析
《送十影上人入丹霞 其一》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十影上人独自行走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禅意的理解和感悟。"白云千嶂里,青笠独行时"一句展现了诗人在自然景象中的情感投射,彰显了孤独而坚韧的气质。诗人以"已识禅为障,方知悟是痴"两句表达了对禅宗的理解,认为真正的悟性不是痴迷于表象,而是要突破禅的束缚。最后两句"寒松与白石,稳卧不须疑"则传达了一种静谧、沉稳的心境,使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十影上人入丹霞 其一》是何绛在明朝时期创作的古诗。在这个时期,何绛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的父亲早逝,家道中落,使他深感世事无常,同时也让他更加珍惜友情和亲情。何绛在生活中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就包括十影上人。他们一起游历山水,谈诗论道,感情深厚。
在这个时代,明朝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许多文人和僧侣都致力于诗歌创作和交流。丹霞山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高僧和文人前来修行和游玩。何绛在得知十影上人要前往丹霞山时,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朋友的深深祝福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