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会
重整登高屐。
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
远山青欲滴。
新雁过、飘缈孤云天北。
烟入小桥低,水痕退、寒流澄碧。
对佳辰,惊心客里,鬓丝堪摘。
风流晋宋诸贤,骑台龙山,俯仰皆陈迹。
凭阑看落日。
嗟往事、唯有黄花如昔。
醉袖舞西风,任教笑、参差凫舄。
但回首、东篱久负,有谁知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理好登高的鞋子。在群玉峰顶,万里无垠的秋色无限。远山青翠欲滴。新雁飞过,天空中飘渺而孤独。烟雾进入小桥,水面痕迹消退,寒冷的流水清澈碧绿。面对美好的时光,身处异乡的我有感于自己的白发。晋宋风流名士曾在此游玩,如今只剩下遗迹。靠在栏杆上看着落日。感叹过去的事,只有黄花还和以前一样。我在秋风中挥袖起舞,任凭人们笑我如同仙鹤。只是回头看看,我长久以来一直辜负了东篱下的人,有谁理解呢?
去完善
释义
1. 整理登高用的鞋子。这里指秋天要穿上适合登高的鞋子。
2. 群玉峰:峰峦叠嶂的群玉山。这里指代高峰。
3. 秋水无际:描绘了万里无云的广阔秋色。
4. 远山青欲滴:形容远方山脉的颜色鲜艳。
5. 新雁:秋天的鸿雁。
6. 飘渺孤云:白云缥缈的样子。
7. 小桥:连接两岸的小桥。
8. 水痕退:河水水位下降,露出河床。
9. 寒流澄碧:寒冷的河流显现出深绿色。
10. 佳辰:美好的时光。
11. 惊心客里:身在异乡的感觉让人心神不定。
12. 鬓丝堪摘:形容头发开始花白。
13. 风流晋宋诸贤: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们。
14. 骑台龙山:指在龙山上骑着马游览。
15. 俯仰皆陈迹:无论抬头低头都能看到过去的痕迹。
16. 凭阑看落日:站在栏杆旁观看夕阳。
17. 嗟往事:感叹过去的事。
18. 黄花:菊花。
19. 醉袖舞西风:喝醉了挥舞着袖子,表示诗人的豪放不羁。
20. 凫舄:比喻野鸭飞翔的样子。
21. 东篱久负:在东山脚下的菊花园里已经很久没有欣赏了。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感怀历史的词作。上阕通过登山远眺,展现了一幅万里无云的秋日景象:群山连绵,远山犹如绿色墨水渲染而成;天空中雁群掠过,映衬出一片辽阔的天空。山下,小桥流水,水面清澈如镜。面对如此美景,词人在异乡感到时光荏苒,年华易逝,不禁为之感慨万分。
下阕抒发怀古之情。词人想到晋宋年间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他们曾在此地登高临远,而今已成过往云烟。站在高处,他看着夕阳西下,回想起过去种种,只有菊花依然盛开如故。在秋风中挥舞衣袖,任凭他人嘲笑自己的闲云野鹤之志。回顾往昔,自己久负于东篱之间,又有谁能理解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山会》是南宋词人赵以夫的代表作品,创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在这一年里,赵以夫正处于命运的转折点。早年的他曾在官场沉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未一帆风顺。这段时期,他的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既有过春风得意的时光,也有过失意落寞的日子。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虽已稳定,但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依然存在。一方面,北方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边境战事不断;另一方面,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朝廷党争严重。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他们渴望为国为民尽一份力,却又无力改变现实。
赵以夫作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同样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他在《龙山会》一词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作者个人的遭遇和家国情怀,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