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奉和司徒侍中龙兴灯夕
宝炬燃红映百坊,佛灯相照有余光。
樽前尽被公孙礼,席上惟无处士狂。
午夜笙歌欢是伯,几家帘幕醉成乡。
都人犹怕春宵短,共乐何妨舞袖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火炬照亮了周围的百户人家,灯火辉煌,仍有余光。
在宴会上,人们都以公孙礼相待,只有那些未被征召的人还保持着原有的狂妄。
夜深时,音乐和歌声仍在欢乐地响起,一些人家已经喝得如醉如狂。
大家都担心这美好的夜晚过得太快,不如一起尽情舞蹈,享受这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依韵奉和:按照原作的韵律和用韵方式写作诗词以表示对原作的敬意。
2. 司徒侍中:古代官职名,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的上司或者朋友。
3. 龙兴灯夕:元宵节期间举办的灯会活动。
4. 宝炬燃红:形容灯火通明,璀璨如宝石。
5. 百坊:指众多的街巷。
6. 佛灯相照:指寺庙里的灯光与街市上的灯光相互辉映。
7. 樽前尽被公孙礼:指酒宴上众人遵循礼仪。
8. 公孙:贵族世家子弟的泛称,这里可能指代参加宴席的人们。
9. 处士:未仕或未为官者,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
10. 夜半笙歌:形容夜间的音乐歌舞活动。
11. 伯:指父亲。
12. 帘幕醉成乡:形容酒后困倦的状态。
13. 都人:都城的人们。
14. 春宵短:指元宵节的夜晚时间短暂。
15. 乐何妨舞袖长:尽情地欣赏音乐舞蹈。
去完善
赏析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龙兴灯夕》赏析:
首联“宝炬燃红映百坊,佛灯相照有余光”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宝炬和佛灯交相辉映,为整个元宵夜增添了无尽的光彩。这种繁华景象,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象征。
颔联“樽前尽被公孙礼,席上惟无处士狂”表现了元宵夜宴的热闹场面。公孙、处士分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他们在这个欢乐的夜晚,尽情享受美酒佳肴,尽情狂欢。
颈联“午夜笙歌欢是伯,几家帘幕醉成乡”进一步渲染了元宵夜的气氛。午夜时分,笙歌依然不断,人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同时,也有几户人家已经陶醉在这美好的夜晚之中,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
尾联“都人犹怕春宵短,共乐何妨舞袖长”表达了人们希望这个美好的夜晚能够更长一些的心情。春宵苦短,人们都希望这个美好的时光能够延续下去,因此舞蹈的人们也尽量让舞袖更长一些,以此表达他们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不舍。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夜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充满欢乐的生活画卷,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龙兴灯夕》是北宋时期史卫卿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正值北宋初年,战乱刚刚平息,国家逐渐趋于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在这个时期,史卫卿作为北宋的一位文臣,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朝廷要职,后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尽管如此,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始终如一。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此外,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也影响了史卫卿的创作。当时,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文人墨客们崇尚道德修养和文学才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史卫卿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