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保母如儿时
忆昔儿时衣百花,阿母扶我上戏车。
两岁读书未离乳,书罢寻乳犹归家。
年方十三失阿保,弱冠慈母僊去早。
祇今堂上独灵椿,念及庭萱怨露草。
夜来忽梦如儿年,阿保携抱慈母怜。
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小时候穿着色彩缤纷的衣裳,母亲领我上了儿童车。两岁的我就已开始读书,却不忍离开母亲的怀抱,读完书就寻找母亲的乳头,仿佛这样就能回到家一样。13岁那年,父亲离开了我们,20岁母亲也过早地离开了人间。现在家里只剩下孤零零的老父亲,想到慈爱的母亲,心中满是遗憾和悲伤。夜里忽然梦见自己回到了童年,父亲抱着我,母亲充满慈爱。但人生怎么能一直保持童年呢?只能在梦中回到那个可以肆意啼哭在母亲前的年代。
去完善
释义
1. 梦保母如儿时:描述作者梦见自己像小时候那样被母亲照顾的场景。
2. 忆昔儿时衣百花:回忆小时候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
3. 阿母扶我上戏车:母亲帮助作者登上游戏的车子。
4. 两岁读书未离乳:两岁时读书还不曾离开母亲怀抱。
5. 书罢寻乳犹归家:读完书还回到母亲身边寻求安慰。
6. 年方十三失阿保:十三岁那年失去了母亲的照顾。
7. 弱冠慈母僊去早:成年不久母亲就早早离世。
8. 祇今堂上独灵椿:如今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堂上。
9. 念及庭萱怨露草:想到庭院里的萱草在露水滋润下茁壮成长。
10. 夜来忽梦如儿年:夜晚忽然梦见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11. 阿保携抱慈母怜:母亲抱着自己,抚育备至。
12. 人生安得常童颠:人怎么能一直保持童年呢?
13. 只作婴儿啼母前:就像小时候一样在母亲面前哭泣。
去完善
赏析
《梦保母如儿时》描绘了作者姚勉追忆童年时光的情景,抒发了失去母亲的悲痛和对童年的眷恋。诗歌首句以“忆昔儿时衣百花,阿母扶我上戏车”描绘了幼时母亲照顾的场景,流露出温馨而美好的回忆。接着,诗人在“两岁读书未离乳,书罢寻乳犹归家”中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之情。
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逐渐长大成人,然而却在十三岁时失去了阿保(母亲),紧接着在二十岁左右又失去生母,留下了无尽的悲痛。“年方十三失阿保,弱冠慈母僊去早。祇今堂上独灵椿,念及庭萱怨露草”几句道出了世事的无常和无奈。
最后,诗人描述了梦境中的情景:“夜来忽梦如儿年,阿保携抱慈母怜。人生安得常童颠,只作婴儿啼母前。”表达了希望永远保留那份童真,能够回到母亲怀抱的美好愿望。
整首诗歌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依恋,展现了人类最本质的情感需求,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梦保母如儿时》是一首宋诗,作者是姚勉。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末年,即公元1270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战乱频繁,民生疾苦。
姚勉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让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和历史背景,以及人们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
在这首诗中,姚勉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这首诗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