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
蓬莱老树苍云,禾黍高低,孤兔纷纭。半折残碑。空馀故址,总是黄尘。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海气长昏,啼鳺声干,天地无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蓬莱岛上,古老的树木与苍穹白云交相辉映,田埂上的稻谷有高有低,孤独的白兔穿梭其中。半截破损的石碑依然屹立不倒,过去的辉煌早已消失于茫茫黄土之中。即便找寻曾经的东晋也不再有王羲之这样的才子,同样,西施离去后再也看不到那样的美人。大海的气息弥漫在空中,苦鸟的啼鸣声回荡在四野,天地间没有春天的气息。

去完善
释义
1.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这里可以理解为遥远的美好之地。
2. 老树苍云:形容古老的树木,承载着悠久的岁月和历史。
3. 禾黍:指庄稼,这里用来表示历史的变迁。
4. 孤兔纷纭:描述孤独的兔子在荒野中活动,寓意繁华过后的荒凉景象。
5. 半折残碑:指损毁的纪念碑,暗示过去的辉煌已不复存在。
6. 空馀故址:只剩下曾经的遗址,暗含历史无法挽回的感伤。
7. 黄尘:尘土飞扬的景象,象征世事的无常与沧桑。
8. 东晋亡也再难寻个右军:东晋灭亡以后,再也无法找到像王羲之那样的书法大家了,这里暗示人才的凋零。
9. 西施去也绝不见甚佳人:春秋时期的绝世美女西施离去后,再也看不到什么美人了,这里表达美人的难得与珍贵。
10. 海气长昏:海水弥漫,雾气笼罩,描绘出海上的景象。
11. 啼鳺声干:形容鸟儿的叫声凄厉嘶哑,表现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12. 天地无春:整个天地都没有春天的气息,表达作者对时代氛围的忧虑和感慨。

去完善
赏析
《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是元代乔吉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通过描绘越地(今浙江绍兴一带)的景物,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开篇描述了蓬莱仙境的老树和苍云,以及田地中高低错落的禾苗和纷纭跃动的孤兔。这些景象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展现出越地的自然风光。然而,随着视野的转移,我们看到了半折的残碑、空馀的故址,以及总是被黄尘笼罩的地方。这些都是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存在让人不禁想起曾经的繁华与辉煌。
紧接着,作者提到东晋时代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字右军)已经难以寻觅,而美女西施离去后,再也看不到什么佳人。这两个典故分别代表着文化的繁荣和美丽的象征,但它们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让人感到无比的惋惜和遗憾。
最后,作者以“海气长昏,啼鳺声干,天地无春”作结,表达了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满。这里的“海气长昏”象征着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而“啼鳺声干”则暗示着人们的痛苦和挣扎。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感叹“天地无春”,意味着美好的事物已经远离了我们,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悲伤和哀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桂令·丙子游越怀古》是元代散曲家乔吉的一首小令。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336年(元至顺元年)。在这一年里,乔吉已经度过了他的半百之龄,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曾担任杂剧演员、勾栏艺人,后来专心从事散曲创作,声名鹊起。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元代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乔吉通过描绘古人游越的情景,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他也借古讽今,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