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浪园 其二
路尽双桥接,楼台倚岸偏。千头梅子树,几片素馨田。石涧归潮涨,林花带露鲜。板舆时奉母,泛览薄凉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道路尽头双桥相连,楼阁亭台靠近岸边。千棵梅树繁茂生长,几片素馨田花香四溢。石涧里溪水上涨,树林中鲜花带露鲜嫩。时常陪着母亲乘坐竹椅,欣赏这微凉的美丽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石浪园":指位于中国福建省的石浪公园,因其石头形态奇特得名。
2. "何绛":作者的名字,暂无详细资料。
3. "路尽双桥接":指的是道路尽头有两座桥连接。
4. "倚岸偏":指楼台靠近河岸而建。
5. "千头梅子树":指很多梅子树。
6. "素馨田":种植素馨花的田地。
7. "石涧归潮涨":指石涧中潮水上涨。
8. "带露鲜":指花朵上还带着露水显得新鲜。
9. "板舆时奉母":指时常推着木板车陪母亲游逛。
10. "泛览薄凉天":在微凉的天空下随意游逛。
去完善
赏析
《石浪园 其二》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母子亲情的古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沿途的美景:双桥相接、楼台倚岸、千头梅子和素馨田。这些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诗中“石涧归潮涨”与“林花带露鲜”两句更是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此外,诗人还通过“板舆时奉母,泛览薄凉天”表达了与母亲共享美景的温馨画面。这两句不仅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还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与亲情的表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深的感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浪园 其二》是清代文人何绛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清朝中期,此时正值康乾盛世的尾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表面的繁华背后,社会的矛盾也在逐渐积累,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何绛,字实君,号秋槎,江苏苏州人,出身书香门第。他自幼聪颖过人,博学多才,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脱颖而出。此后,他放弃了功名,转而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私塾先生。在教学之余,何绛还喜欢游山玩水,寄情山水,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
在这首《石浪园 其二》中,何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石浪园的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背后,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忧伤,那是何绛对自己未能实现抱负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虑。
总的来说,《石浪园 其二》是何绛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出来的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既展示了作者的才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