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听尽灯前细雨声,声声总是别离情。
何时断得闲烦恼,一任芭蕉滴到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灯火下听尽了细细的雨声,每一声都勾起了离别的愁绪。什么时候能抛开这些无谓的烦恼,任凭窗外的芭蕉叶滴着水珠直到天明。
去完善
释义
1. 听雨:从题目来看,是诗人通过倾听雨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诗人的思绪与感悟。
2. 胡仲参:南宋诗人。
3. 尽:结束,完结。
4. 灯前:指在灯光下,暗示夜深人静的时候。
5. 声声:连续不断的雨声。
6. 别离情:这里指的是离别的忧伤之情。
7. 何时断得闲烦恼:指什么时候能够摆脱这些无端的忧虑。
8. 一任:任凭,听凭。
9. 芭蕉:指一种植物,叶子宽大,常用来比喻广阔的空间或时间。
10. 滴到明:指雨滴不断地滴落在芭蕉叶上,直到天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听雨”为题,通过描述雨声表达了诗人别离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慨。首句“听尽灯前细雨声”描绘了诗人在灯前聆听细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雨的专注和投入。接下来的“声声总是别离情”则是诗人对雨的感悟,认为这连绵不断的雨声仿佛是离别的哀愁在回荡。
接下来的两句“何时断得闲烦恼,一任芭蕉滴到明”,诗人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别离情的无奈和无力,表示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呢?诗人选择任由芭蕉滴雨到天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的妥协和无奈。总的来说,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别离情感和感叹生活的诗作,其意境优美,感情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雨》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胡仲参所创作的。诗人在创作此诗时,正值南宋时期,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的困境之中。由于南宋朝廷对金人实行妥协政策,使得国内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胡仲参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诗人,深感痛惜。
在个人生活方面,胡仲参一生坎坷,曾历经多次科考失利。尽管遭遇诸多磨难,但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
总的来说,《听雨》这首诗是在南宋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描绘雨中景物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之情。在这首诗中,胡仲参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南宋时期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