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家二首
曾是皇家几世侯,入云高第照神州。柳遮门户横金锁,
麻衣酷献平生业,醉倚春风不点头。
柳底花阴压露尘,醉烟轻罩一团春。鸳鸯占水能嗔客,
不知买尽长安笑,活得苍生几户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昔日皇亲显贵,功勋卓著光照大地。门庭显赫,富饶程度足见他们的事业是多么的出色。他们穿着素色的麻衣,豪饮着美酒,享受这如诗的春天。
柳树下的阳光透过花瓣,酒香弥漫犹如轻纱笼罩着整个春天。湖中的鸳鸯似乎对访客有些不满,它们的举动像是在对打扰它们的人表达责备。
没有人知道,那些曾经在长安城中集权富贵的人现在过得如何。也许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而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依旧在挣扎求生。
去完善
释义
1. 皇家:指皇族或皇室成员。
2. 世侯:世代为诸侯的家族。
3. 入云高第:形容地位显赫的人家。
4. 神州:中国。
5. 金锁:比喻牢固的防守。
6. 麻衣:粗布衣服,这里指平民百姓。
7. 酷献:辛苦地从事某种职业。
8. 平生业:指一生从事的职业。
9. 春风:比喻皇帝的恩泽。
10. 不点头:不赞同或不答应。
11. 柳底花阴:柳树下的花影。
12. 压露尘:覆盖在露水和尘埃上。
13. 醉烟:指烟雾笼罩的酒楼。
14. 一团春:整个春天的景象。
15. 鸳鸯占水:鸳鸯在水面上游玩。
16. 嗔客:对客人不满。
17. 买尽长安笑:指在长安城中卖弄才艺以博取笑声。
18. 活得苍生几户贫:讽刺那些为了博取皇帝欢心而浪费钱财的贵族,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富贵人家的豪奢生活,通过对富家公子的奢侈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贫富差距的关注以及对平民百姓的生活疾苦的同情。同时,诗人通过对比,也揭示了富贵荣华的短暂与虚幻。
"曾是皇家几世侯",诗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权贵显赫的世界,昔日皇亲国戚的后代,如今依然是社会的上层人士。"入云高第照神州"则形象地展示了这些贵族宅第的巍峨壮观,它们仿佛是照耀在神州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柳遮门户横金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豪门大户的气派,柳树繁茂,门庭若市,彰显出家族的繁华。而"麻衣酷献平生业"则是讽刺那些把一生奉献给荣华富贵的人,他们虽然身着粗麻布衣,但内心却追求着物质享受,忘却了道德良知。
"醉倚春风不点头",刻画了那些沉醉于酒色的贵族子弟的形象,他们纵情欢乐,无视世间的痛苦。诗人以"春风"这一形象比喻,暗含对这种麻木不仁、冷漠无情的态度的批判。
接下来的"柳底花阴压露尘"等句,诗人又通过细腻的描绘手法,展现了富贵人家的雅致生活:在柳树和花影的掩映下,醉意朦胧的人们似乎被轻烟笼罩,享受着春日的美好时光。然而这种美好生活的背后,却是平民百姓的贫困交加。
"不知买尽长安笑,活得苍生几户贫",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辛辣的笔调揭示了这个社会的不公:那些富贵人家为了自身的享乐,不惜耗尽民脂民膏,却从未关心过百姓的生计。这是一种强烈的讽刺,也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公子家二首》是唐朝诗人李山甫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末年,大约是公元9世纪下半叶。在这个时期,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一系列社会动荡,国家政治日趋腐朽,民生疾苦严重。然而,上层社会的公子哥儿们仍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引发了诗人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李山甫正处于其人生的低谷期。他曾参与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一生未得重用。他在京城长安游历期间,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败和底层百姓的苦难,这些经历使他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世道的关注和批判。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山甫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不公。他在《公子家二首》中通过对贵族公子生活奢华的描绘,表达了对上层社会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