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教寺 其二
飞鸟遗音入翠林,转教柳外和鶑吟。
岩留云雨过朝暮,寺枕溪流亘古今。
客过端阳欣采艾,僧嫌破衲懒缝针。
杯中蒲酒休辞醉,目断青山有远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儿啼啭的声音回荡在苍翠的树林间,柳絮飞扬伴随着黄莺的和鸣。
山岩上残留的云雾和雨水迎来朝霞与夕阳,古寺依傍着溪水而存在,横跨古今。
端午佳节时,游客欣喜地采摘艾草;僧侣们却懒得拿起针线修补破旧的衣服。
杯中的菖蒲酒不要推辞喝得烂醉如泥,放眼望去,那远处的青山更让人遐想无限。
去完善
释义
1. "飞鸟遗音入翠林":飞鸟,指飞翔的鸟;遗音,遗留的声音;翠林,青翠的树林。这句诗描述了飞鸟飞过留下的声音在青翠的树林中回响的场景。
2. "转教柳外和鶑吟":转教,意为传递、传播;柳外,柳树之外的地方;和,伴随着;鶑吟,黄莺的鸣叫。这句诗描绘了黄莺在柳树之外伴随着鸟叫声鸣叫的画面。
3. "岩留云雨过朝暮":岩,山岩;留,留下;云雨,云雾和雨水;朝暮,早晨和傍晚。这句诗意味着云雾和雨水在山岩上留下痕迹,早晨和傍晚时可以看到这些景象。
4. "寺枕溪流亘古今":寺,寺庙;枕,依靠;溪流,小河;亘古今,从古到今。这句诗表达了寺庙依靠着小河,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场景。
5. "客过端阳欣采艾":客,游客;过,度过;端阳,端午节;欣,喜悦地;采艾,采集艾草。这句诗描述了端午节期间,游客们高兴地采摘艾草的习俗。
6. "僧嫌破衲懒缝针":僧,僧人;嫌,嫌弃;破衲,破旧的衣服;懒,懒得;缝针,缝纫。这句诗说明了僧人对于破旧的衣服并不在意,懒得去缝纫修补。
7. "杯中蒲酒休辞醉":杯,杯子;蒲酒,菖蒲泡制的酒;休,不要;辞,推辞;醉,喝醉。这句诗表示喝了菖蒲酒就不要推辞喝醉这件事。
8. "目断青山有远心":目断,视野所及;青山,苍翠的山峦;有远心,心怀远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通过视线所及的青山,抒发自己向往远方的情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祖教寺的所见所闻。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首先,开篇以“飞鸟遗音入翠林”点明地点和环境,传达了鸟语花香、静谧和谐的意境。接着用“转教柳外和鶑吟”表现莺歌燕舞、生机盎然的景象。
诗的第二联描绘了岩间的云雨和寺院旁的溪流,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永恒。接下来两联则通过端午节采艾和僧人懒缝针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僧人的生活状态。尾联借杯中蒲酒、目断青山等表达出诗人的豪放洒脱与豁达情怀。全诗情感热烈,笔触生动,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祖教寺 其二》是清代诗人章谦亨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即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章谦亨游历江南,遍访名胜古迹,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创作这首诗时,章谦亨正身处祖教寺,目睹了寺庙的衰败景象,不禁想起了佛教的兴衰和历史变迁。他感慨万分,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描绘寺庙凄凉景色的诗篇。
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一时期的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虽然表面繁荣,但实际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等问题严重。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也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时代背景都为章谦亨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