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珠桧丝杉冷欲霜。
山城歌舞助凄凉。
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幡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
不知明日为谁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只是不知道明天这些含苞待放的菊花,又会为谁绽放出金黄的色彩呢?

去完善
释义
朱幡:红色旗帜,此处可能象征节日装饰;青蕊:尚未开放的菊花花苞。

去完善
赏析
整首词开篇通过描写秋日寒意笼罩下的松柏形象,渲染了一种萧瑟而清冷的氛围。“山城歌舞助凄凉”一句,则进一步点明了环境与心境之间的矛盾——即使外界喧闹热闹,内心依旧无法摆脱孤独之感。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这种情绪,而是转而寄情于自然,“且餐山色饮湖光”,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下阕具体描写了人们如何努力营造节日气氛,用“挽朱幡”“揉青蕊”的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同时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不知明日为谁黄”作为结尾,既呼应了上文提到的菊花主题,又深化了全词的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于时间流逝与命运变迁的无限遐想。整体来看,这首词语言凝练优美,情感真挚深沉,充分彰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82年,正值北宋哲宗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正是词人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尽管身处逆境,苏轼却展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将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力求在困境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一时期,他游历了黄州的山川河流,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同时,宋代词风盛行,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浣溪沙》中,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