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浣溪沙

标题包含
浣溪沙
珠桧丝杉冷欲霜。 山城歌舞助凄凉。 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幡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 不知明日为谁黄。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词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眉山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查看更多
JojoYang1231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珠柏与丝杉已凉似要结霜。 山城的歌舞也显得如此悲伤。 还是品味这美丽的山景和波光粼粼的湖水吧。 共同牵着红色旗子在这半山停留片刻,勉强揉碎嫩叶当作重阳节的重阳花。 不知道明天的它们会落在谁的肩上泛黄。
JojoYang1231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珠桧丝杉:指细腻、高贵的植物,如松柏、楠树等。 2. 山城:泛指山区小城或山里的城市。 3. 歌舞:泛指音乐舞蹈类娱乐活动。 4. 山色:山脉的景色。 5. 湖光:湖面的水光。 6. 朱幡:红色的旗子,这里借指节日喜庆的氛围。 7. 青蕊:花蕾,此处指花朵。 8.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节。 9. 明日为谁黄:表示未来的不确定性,黄字可理解为枯萎。
JojoYang1231
去完善
赏析
《浣溪沙》一词描绘了诗人在深秋时节游览山城的所见所感。开篇两句“珠桧丝杉冷欲霜。山城歌舞助凄凉。”渲染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郁。接下来的“且餐山色饮湖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以山水为背景,寄托自己的情感。 下片则更加充满人生哲理的思索。“共挽朱幡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珍惜当下的心态。最后一句“不知明日为谁黄。”则以植物的生长与凋谢象征人生的无常,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JojoYang1231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浣溪沙》是北宋著名文人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82年,正值北宋哲宗时期,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正是词人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时期,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乌台诗案中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尽管身处逆境,苏轼却展现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将目光投向大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力求在困境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一时期,他游历了黄州的山川河流,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同时,宋代词风盛行,苏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浣溪沙》中,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JojoYang1231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