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辛幼安稼轩

标题包含
辛幼安稼轩
济时方略满心胸,卜筑依城乐事重。 岂是求田谋万顷,聊因学圃问三农。 高牙暂借藩维重,燕寝未须归兴浓。 且为君王开再造,它年植杖得从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适(1074年-1135年),字景伯,号盘洲老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他是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洪适出身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洪皓曾任礼部尚书,母亲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女儿。他自幼聪...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胸怀宽广的大政方针,安心住在城市中享受快乐。哪里只是为了谋求万亩良田,只是借着学习农业向农民请教。暂时担任重要的职务,居所不必讲究。希望帮助君王再创辉煌,将来退休可以悠闲自在。
去完善
释义
1. 济时:拯救时世,指辛弃疾的才能可以挽救国家危机。 2. 卜筑:选择地方建造房屋,这里指辛弃疾选择在信州居住。 3. 求田:购买田地,指辛弃疾虽然有大志却不得不考虑生活。 4. 学圃:学习农业知识,指辛弃疾向农民请教耕种技术。 5. 高牙:军中大旗,这里指辛弃疾被任命为江西招讨使,掌握兵权。 6. 藩维:国家的屏障,这里指辛弃疾在江西建立防线。 7. 燕寝:休息的地方,这里指辛弃疾治理江西取得了一定成果。 8. 开再造:重新开始振兴国家,这里指辛弃疾希望南宋政府能重新振作起来。 9. 植杖:种植农作物,这里指辛弃疾致力于农业生产,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
赏析
《辛幼安稼轩》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的赞美和敬仰之情。通过描绘辛弃疾的才华、抱负和贡献,展示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济时方略满心胸”一句,表达了对辛弃疾胸怀壮志、心系国家的崇高精神的赞美。他的内心充满了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方略,体现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 “卜筑依城乐事重”则描绘了辛弃疾在乡村田园生活中寻找到的乐趣。虽然他曾经居住在繁华的城市,但心中更向往的是宁静的田园生活。这也反映出辛弃疾对平民百姓生活的了解和热爱,以及对和谐社会环境的向往。 “岂是求田谋万顷,聊因学圃问三农”这两句则是以反问的形式表现了辛弃疾淡泊名利、关注民生的高尚品质。他并不追求荣华富贵,而只是希望通过学习农业知识来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关心他们的生计问题。这种为民着想、务实亲民的品质令人敬仰。 接下来,“高牙暂借藩维重,燕寝未须归兴浓”这两句通过对辛弃疾功绩的肯定,进一步表达了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他曾经在危难之际被任命为抗金义军的首领,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国家局势稳定之后,他却并未留恋权势,而是选择回归田园生活。 最后,“且为君王开再造,它年植杖得从容”这两句以期许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辛弃疾未来生活的祝愿。希望他能继续在国事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祝愿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辛幼安稼轩》是南宋诗人洪适为辛弃疾所创作的一首颂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辛弃疾作为一位富有爱国情怀的文人,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担任南宋官员,后因政治斗争被贬谪。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洪适作为辛弃疾的好友,对辛弃疾的人品和才学非常敬佩。在《辛幼安稼轩》一诗中,洪适通过对辛弃疾的赞誉,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