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棣华斋

标题包含
棣华斋
真长世誉贤兄弟,棠棣名斋为学诗。 华厦何妨因旧址,春风不老是仙枝。 攀条渐见传芳远,和气先从近本知。 顾我雕零长吊影,感今徒益鬓如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复,字履中,号潏水,又号潏水先生。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学者和官员。他的主要活动在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1023-1067年)。 李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段古文大致可以翻译为:“真正的世家优秀兄弟,在盛开的棠棣花旁学习诗歌。即使房屋破损也可以成为中华大地的美景,就像春天的花朵永远不会老去。逐渐接近树枝,可以感受到香气四溢,和谐之气从周围的树开始传递。回头看看我自己这个已凋零的人只能独自叹息,感叹如今只是徒增白发。”
去完善
释义
1. 真长:指周真长,东晋时著名的文人,也是王羲之的好友。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朋友。 2. 世誉:在世间的声誉。 3. 贤兄弟:有才能的兄弟。 4. 棠棣:一种树木名称,也是《诗经·小雅·常棣》中的篇名,描述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这里用来指作者的兄弟。 5. 华厦:豪华的房子。 6. 因:依从,按照。 7. 旧址:原来的地方。 8. 春风:春天的风。 9. 不老:不会衰老。 10. 是:表示肯定。 11. 仙枝:仙人居住的树枝。 12. 攀条:攀爬枝条。 13. 渐见:逐渐看到。 14. 传芳:传递香气。 15. 和气:和睦的气氛。 16. 先:首先。 17. 从:跟从。 18. 近本:靠近的根本。 19. 知:知道。 20. 顾:回头看。 21. 雕零:凋零,枯萎。 22. 吊影:吊唁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 23. 感今:感慨现在。 24. 徒:白白地。 25. 益:增加。 26. 鬓如丝:头发像丝一样,形容头发变白。
去完善
赏析
《棣华斋》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书房“棣华斋”中所作所感的情景。诗人借用了中国古代经典文献《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象征意义,用棣棠花的繁荣与顽强生命力来隐喻兄弟间的感情深厚。“真长世誉贤兄弟”一句表明了诗人对兄弟之间手足之情的赞美和珍视,从而引出了“棠棣名斋为学诗”的主题。 “华厦何妨因旧址,春风不老是仙枝”这句中,诗人以房屋和树木的变化为喻,寓意着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但是兄弟间的感情却如同春天的枝叶一样常青不衰,充满活力。这种情感上的恒久性和坚韧性,也是诗人想要通过诗歌传达给我们的主旨之一。 接下来的“攀条渐见传芳远,和气先从近本知”则更具体地描述了兄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攀附枝条了解花香传递,比喻兄弟间的亲密相处和互相了解。而和睦的气氛最先感染到的则是身边的人,进一步强调了兄弟情深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顾我雕零长吊影,感今徒益鬓如丝”这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反思和对年华易逝的感叹。诗人在这首诗中虽在表达对兄弟情谊的珍视,但他也在审视自己的人生状态——虽然年老体衰、孤独无依,但却依然怀念过去,渴望被理解和关爱。这正是这首诗具有深刻哲理内涵的地方,让我们在欣赏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深沉的情感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棣华斋》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李复之手,创作于公元805年至820年之间。这段时间是唐朝的唐宪宗时期,国力相对稳定,但也潜藏着各种问题,包括皇权旁落、宦官专权等。 在这个时期,李复作为一名学者和官员,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既有在朝廷任职的经历,也有游历山水、结交名士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理解,对人生百态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李复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清新脱俗,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描绘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在他的笔下,草木花鸟、山水田园都充满了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棣华斋》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他以棣华斋为题,通过对庭院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这首诗歌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