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
迂辙来寻昔岁题,恍然前世意犹迷。
荒庭老树半空腹,坏塔野禽争暮栖。
晚学尽惊新使节,残僧时认旧沙弥。
松房自出成何事,二十余年东复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沿着迂回的道路找寻过去的痕迹,曾经的记忆仿佛如梦初醒。
废弃的庭院中,古老的大树已经渐渐枯萎,破败的古塔上,野鸟们争相在傍晚时分筑巢休息。
晚来的学者们都惊叹于这新的发现,而剩下的僧人则还在追忆过去的岁月。
松树下的房屋独自矗立,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它又在期待什么呢?
去完善
释义
1. 香积寺:位于长安县神禾原西侧的香积山,为佛教净土宗祖庭。
2. 迂辙:改变路径。
3. 昔岁题:往年写下的诗句。
4. 恍然前世:仿佛看到了前世的情景。
5. 荒庭:荒芜的庭院。
6. 老树:古树。
7. 空腹:树干中空。
8. 坏塔:破旧的佛塔。
9. 野禽:栖息在郊外的鸟类。
10. 暮栖:晚上栖息。
11. 晚学:求学较晚的人,这里指新来的使者。
12. 尽惊:都很惊讶。
13. 残僧:年老的僧人。
14. 时认:有时能认出。
15. 旧沙弥:过去的僧人。
16. 松房:松树下的房子,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
17. 二十余年:作者离开香积寺的时间加上这次重访的时间。
18. 东复西:指作者在东西方间辗转流离。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寻访古刹香积寺的诗歌。全诗充满了一种时光流转、世事如梦的沧桑感。诗人以“迂辙”一词表达了曲折的经历和寻找的艰难,通过“恍然前世”的表达传递了恍若隔世的感触。
颔联与颈联描述了荒废的庭院、老树、败塔、野禽等景象,展现了一幅破败荒凉的景象。而“晚学尽惊新使节,残僧时认旧沙弥”则传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学问,并在寺庙中遇到了曾经的僧人朋友。
尾联“松房自出成何事,二十余年东复西”则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寓意了自己离乱不定的生活,以及岁月流逝的无奈。整首诗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香积寺》是唐代诗人李复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15年左右,正值唐朝中期。这个时期,唐朝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依然保持着繁荣的文化景象。
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复正过着隐逸的生活。他曾担任刺史、太守等地方官职,后因厌倦官场黑暗,辞官回乡,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在此期间,他游历了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渐衰,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然而,文学和艺术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
李复在《过香积寺》这首诗中,通过对香积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寺庙的宁静之美,同时也传达出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