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北归舟次清远县上游欲入硖

标题包含
北归舟次清远县上游欲入硖
舟行所至与清逢,殊觉今清又不同。 山到江湄穷则变,水归峻口窒斯通。 秋风鏖叶地频顣,夜月铄云天屡空。 兀坐篷窗闲四顾,太虚还似我胸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船只航行到清澈的水面相遇,深感现在清澈的程度和以往不太一样。 当山到达江边时,会发生改变;水流回到陡峭的峡谷会变得更加通畅。 秋风吹拂着树叶,使得地面显得更加空旷;夜晚的月亮照亮了天空,使得天际线更加广阔。 独自坐在船舱里向四处张望,那广阔的天空仿佛就在我的心中。
去完善
释义
1. 清逢:指遭遇美好时光或境遇。 2. 清:此处指清澈的江水。 3. 穷则变:事物发展到尽头就会发生变化。 4. 峻口:水流湍急的地方。 5. 窒斯通:这里阻碍而那里通行。 6. 鏖叶:秋天,树叶凋落。 7. 频顣:多次皱眉。 8. 铄天:明月照亮天空。 9. 屡空:多次出现无云的天空。 10. 兀坐:独自端坐。 11. 篷窗:船上的窗户。 12. 四顾:向四周张望。 13. 太虚:天地间的虚空,也指天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曾丰在回程途中经过清远县的所见所感。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诗人在北归途中,船只靠近上游的硖(地名)。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象的变迁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 首联“舟行所至与清逢,殊觉今清又不同”,描述了船只在水中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的清水环境与前几次不同。这里的“清”既是清澈的江水,也是清秀的风景。“殊觉今清又不同”暗示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改变。 颔联“山到江湄穷则变,水归峻口窒斯通”,诗人以山和水为例,阐述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当山到达江边时,会因为无法再延伸而产生变化;水流在遇到险峻的峡口时,会因受阻而寻找到新的出路。这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旺盛生命力和适应力的赞美。 颈联“秋风鏖叶地频顣,夜月铄云天屡空”,描绘了秋天里,风扫落叶的景象。“秋风鏖叶”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秋风的肆虐。同时,夜晚的月亮高悬天空,使得天空看起来更加空旷。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秋天的感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兀坐篷窗闲四顾,太虚还似我胸中”,诗人坐在船上,凭窗远望,发现四周景色与自己内心的宁静相契合。“太虚”在这里指代宇宙、天地,象征着无穷无尽的时空。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心胸与宇宙的广阔,表达了自己心境开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 综上,诗人通过这首五言律诗,传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欣赏,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宽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北归舟次清远县上游欲入硖》是南宋诗人曾丰在结束宦游北归途中所作。公元1170年左右,曾丰身处两宋之交的动乱时期,曾多次外出担任地方官职。诗中提到的“北归舟次清远县”指他从北方任职地返回江南故乡的途中经过广东清远县时所创作的诗篇。 此时,南宋偏安一隅,北方大片领土被金人占领。曾丰辗转各地,虽曾任小官,但因忧国忧民、秉公直言而遭到排挤。他看尽山河破碎、民生疾苦,感受深沉。在这首诗中,曾丰以浓厚的家国情怀描绘了漂泊离乱的境遇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倾诉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渴望回归故土的殷切期望以及愿为百姓解困济危的崇高使命。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