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鼎倅陈安仁虞部
峨峨阳山,民资以仁。
僭阳欺天,不需不神。
而乞于民,泱泱沅江。
城繄以宁,横流溃川。
不畜不灵,将坎于城。
暴政残俗,剧于怀襄。
猾胥扰民,甚于凶荒。
借公后时,吾民几亡。
舞公入城,若旱而雨。
若霖而晴,颂公之还。
孰灵沅江,孰神阳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阳山,养育了仁爱的人民。
虚伪和欺骗如阳光下的阴影,无法长久存续。
向民众请求帮助,这是沅水浩渺的力量。
城市以宁静为依靠,洪水也无法冲垮坚固的大堤。
没有财富和智慧,就会像城市中的坎坷一样艰难。
暴政和陋习就像洪水泛滥,让人心生恐惧。
那些狡猾的小吏,比灾难更加可怕。
借用公众的力量,挽救濒临灭亡的百姓。
欢迎公正的统治者到来,如同久旱后的甘霖。
如同沐浴在雨中、阳光普照,歌颂公正的回归。
谁能让沅水充满智慧?谁让阳山焕发生机?
去完善
释义
峨峨:高峻貌。阳山:五岳之首,这里指代名山大川。
资:给予。僭阳:地位不匹配。
欺天:欺骗上天,意为无德无能。
不需要:不求名利。
神:神圣。
乞于民:向百姓求助。
泱泱:水势浩大的样子。沅江:位于中国湖南省的河流。
城繄以宁:城墙能够带来安宁。
横流:洪水泛滥。
溃川:河水决堤。
不畜不灵:无法培育和滋养万物。
坎:困顿,陷落。
剧于怀襄:比怀襄还严重。
猾胥:狡猾的官吏。
扰民:干扰民众的生活。
甚于凶荒:比凶荒还要严重。
借公:希望借助您的力量。
后时:过时,错过时机。
舞公:欢迎官员的到来。
入城:进入城市。
旱而雨:旱天后降雨,比喻及时救难。
若霖而晴:雨后转晴,象征希望和未来。
颂公之还:赞扬官员的归来。
孰灵沅江:谁是沅江的保护神。
孰神阳山:谁是阳山的神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赠别和感怀的诗,诗人在送别朋友陈安仁之际,通过对当地风光、民情和政治现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去的惋惜和对百姓福祉的关注。
开篇两句“峨峨阳山,民资以仁”寓意着山高水长的友谊,以及对朋友的敬重。“僭阳欺天,不需不神”则暗指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腐败现象。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借“泱泱沅江”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对国家河山的眷恋之情。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暴政下的民众疾苦和混乱不堪的局面。“横流溃川”形象地描述了政治腐败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暴政残俗”和“猾胥扰民”的对比中,诗人表达了对不良官吏的强烈愤慨,以及为民请命的决心。
“借公后时,吾民几亡;舞公入城,若旱而雨”四句是对陈安仁的期望与赞美,表达了他希望朋友能为民众带来福祉的愿望。最后两句“孰灵沅江,孰神阳山”,则是对陈安仁人格与功绩的高度肯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鼎倅陈安仁虞部》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冯山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仁宗时期(960-1127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中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
在创作这首诗时,冯山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曾担任过多地的官员,有丰富的官场经历。在与陈安仁分别之际,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送别诗。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北宋朝廷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于科举,希望得到功名。然而,随着官场腐败现象的加剧,许多文人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也逐渐沉沦。冯山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