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因次郊行韵眷然怀归

标题包含
因次郊行韵眷然怀归
杖藜何日返林坰,梦想西山几草亭。 丛菊暂为三径别,垂杨又见两番青。 宦游知己云中月,市道交情水上萍。 多事不烦渔父问,餔糟久矣忘偏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俦(1078-1143),字寿老,南宋词人,浙江慈溪人。 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过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拄着藜杖什么时候能回到树林和田野,我在梦里无数次见到那西山的几个茅草亭子。 丛生的菊花在野外开得正旺,柳树的发芽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两次到来。 担任官职让我结交了许多知心的朋友,市场里的交易也让我认识了不少人。 我遇到了许多事情却并不烦恼,渔夫并不需要问我的困惑,我已经沉溺在酒里太久了,时常喝得不省人事。
去完善
释义
1. 杖藜:指扶着藜杖,藜是一种植物,可以做成手杖。这里可能是形容作者年纪大了,走路需要手杖。 2. 林坰:指山林原野,也可理解为乡村或隐居之地。 3. 西山:此处指的具体位置不详,西山在中国各地均有出现,如北京西郊的西山,南京的西山等。 4. 三径:源于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诗句,后来泛指隐士居所前的路。 5. 垂杨:指垂柳。 6. 两番青:指的是柳树绿了两次,意指经过了一段时间。 7. 宦游:指官员任职期间的旅行。 8. 知己:此处应理解为理解自己,知心的朋友。 9. 云中月:可能指诗人怀念的朋友在远方,像云中的月亮一样可望而不可及。 10. 市道交情:与市场交易有关的交往,这里可以理解为俗世的交际应酬。 11. 水上萍:比喻生活中无定形的东西,也可理解为短暂的友谊。 12. 渔父:屈原《渔父》中的人物,象征隐者。 13. 餔糟:吃酒糟,表示喜欢饮酒作乐。 14. 偏醒:偏有清醒的认识,意味着作者虽身处闹市但仍能保持清醒的心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因次郊行韵眷然怀归”,是南宋诗人虞俦所写。诗人在题中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对城市的厌倦,并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向往。 第一句“杖藜何日返林坰”,表达了诗人渴望早日摆脱繁杂事务,回到乡村的恬静生活。他以杖藜为伴,形象地描绘出他的孤独与无奈。 第二句“梦想西山几草亭”,以梦中的西山和草亭作为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怀念。这里他暗示了城市生活的喧嚣纷扰,表达了希望能在宁静的乡村找到归宿的愿望。 第三、四句“丛菊暂为三径别,垂杨又见两番青”,写出了秋天的菊花和春天的垂杨,分别代表了四季交替与时间的流逝,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己的期许。 第五、六句“宦游知己云中月,市道交情水上萍”,是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反思。他认为官场上的交情如同云中的月亮和水面上的浮萍一样虚幻,表现出他对世俗功利的超脱和鄙视。 最后两句“多事不烦渔父问,餔糟久矣忘偏醒”,则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像渔夫那样,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忘却尘世烦恼,远离名利纷争。这两句是诗人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揭示,传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因次郊行韵眷然怀归》是宋代诗人虞俦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虞俦作为一名文人墨客,生活在政治氛围浓厚的汴京(今河南开封)。他早年曾举进士,做过地方官,后来在京城任国子监教授。这一时期,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和西夏的威胁,另一方面国内矛盾重重,官僚腐败严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虞俦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感到忧虑。他在郊外漫步时,看到田园风光,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因次郊行韵眷然怀归》。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这种情感与当时许多文人的心态相吻合,反映了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责任。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