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漕送建茶
我谪庾岭下,年年饷焦坑。
味虽轻且嫩,越宿苦还生。
分甘尝此品,敢望建溪烹。
勾公道义重,不与炎凉并。
持节漕七闽,风采照百城。
冤苦尽昭雪,草木亦欣荣。
得新未肯尝,包封寄柴荆。
罪罟敢当此,自碾供百灵。
捧杯啜其余,云腴彻顶清。
爽气生几席,清飚起檐楹。
顿觉凡骨蜕,疑在白玉京。
整冠朝金阙,鸣佩谒东皇。
须臾还旧观,坐见百虑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遭贬谪来到庾岭之下,每年都有人来给我送贡茶。这茶叶虽然口感轻薄鲜嫩,但隔夜之后苦味又会重新浮现。品尝这等佳品,怎敢与名贵的建溪茶相比呢?关老爷义气深重,他的品行岂会随环境而改变。他手持节符在福建一带执行任务,风采光芒照亮了上百个城市。将所有冤屈洗清昭雪,让草木都能欢欣繁茂。得到新的贡茶不舍得立即品尝,把它包裹好寄给远方的家人。我这囚徒怎么敢奢望这样好的东西,只愿能自己把茶叶研磨成粉来供养神仙们。拿着杯子品尝剩下的茶,那醇厚的茶香直冲头顶。清爽的茶香充盈整个屋子,檐前的风吹得都带着清新之气。一瞬间觉得凡俗之躯已经蜕变,好像身处天界仙境一般。整理衣冠准备朝拜天宫,敲响玉佩向天地宣告我的诚意。不一会儿又回到尘世,内心的一切忧虑都在瞬间平静下来。
去完善
释义
1. 勾漕:宋代的漕司。这里指刘纲孙,南宋人,因漕运有功,赐谥号“恭靖”。
2. 建茶:产于福建建溪一带的茶。
3. 我谪庾岭下:这里指诗人被贬谪到江西大庾岭一带。
4. 焦坑:北宋产茶之地,所产茶叶品质较低。
5. 越宿苦还生:放置一晚后,茶叶的苦涩味道会增强。
6. 分甘尝此品:分享这份茶的品质。
7. 不敢望建溪烹:不敢期望用建溪的水来烹煮这茶叶。
8. 勾公道义重:称赞刘纲孙公义道德崇高。
9. 不与炎凉并:不随波逐流,始终保持高尚品格。
10. 漕七闽:管理福建地区的漕运事务。
11. 冤尽昭雪:为遭受冤枉的人洗清罪名。
12. 草木亦欣荣:形容人间正义,使万物都欢喜繁荣。
13. 得新未肯尝:得到新的茶叶,舍不得马上品尝。
14. 包封寄柴荆:将茶叶包装好,寄给家乡的亲友。
15. 罪罟敢当此:表示愿意承担茶中的苦涩滋味。
16. 自碾供百灵:自己研磨茶叶,以供养天地神灵。
17. 云腴:茶叶的美称,寓意茶叶如云雾般柔美。
18. 彻顶清:喝茶后感到神志清明,直达头顶。
19. 爽气生几席:指茶水带来的清凉感充满四周。
20. 整冠朝金阙:整理衣冠,面向天庭。
21. 鸣佩谒东皇:身上佩戴的饰品发出清脆的声音,拜见东方之神。
22. 须臾还旧观:很快恢复原有的精神状态。
23. 坐见百虑平:静坐下来,心中的忧虑逐渐平静。
去完善
赏析
《勾漕送建茶》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被贬谪期间收到勾漕送来的建茶的体验与感受。全诗共16句,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首先,前三句以“我谪庾岭下,年年饷焦坑。味虽轻且嫩,越宿苦还生”开篇,描述了诗人在岭南地区的困苦生活以及所饮之茶的特性。这里的“越宿苦还生”暗示了茶叶的品质并非上乘。
接下来,四至六句“分甘尝此品,敢望建溪烹。勾公道义重,不与炎凉并”表达了诗人对于收到这份礼物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赞美了勾公的道义与担当。
然后,从第七句开始,到十二句“冤苦尽昭雪,草木亦欣荣。得新未肯尝,包封寄柴荆。罪罟敢当此,自碾供百灵”,这部分讲述了勾公因德高望重而被任命为朝廷使者,为当地百姓平反冤屈,使得草木欣欣向荣。同时,勾公还未舍得品尝新茶,将其寄给诗人,体现了深厚的友谊。
最后,十四至十六句“捧杯啜其余,云腴彻顶清。爽气生几席,清飚起檐楹。顿觉凡骨蜕,疑在白玉京”,描绘了诗人品尝建茶后的美妙感受,仿佛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结尾两句“整冠朝金阙,鸣佩谒东皇。须臾还旧观,坐见百虑平”则表现了诗人借喝茶使心境平复,从而恢复清醒理智的状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勾漕送建茶》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张九成在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创作的。这段时间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好。
在创作这首诗时,张九成的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而触怒权臣,被贬谪到贵州等地。尽管如此,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并没有减弱。在逆境中,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关心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当时,茶叶贸易在南宋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建州产的建茶,因其品质优良,成为皇室和贵族的奢侈品。然而,官府对茶叶征收的重税使茶农和茶商的负担加重,严重影响了茶业的发展。因此,张九成在诗中表达了对茶农和茶商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官场腐败的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