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行
披衣起遐征,微茫认前路。
哀鸿天际云,残月水边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穿上衣服起身远行,前方的路迷茫难以辨认。
看那天空中悲伤的鸿雁行行,水边的树上挂着残缺的月亮。
去完善
释义
《晓行》是宋朝诗人陈宗礼创作的一首描绘旅途景象的诗。以下是注释:
1. 披衣起遐征:“披衣”指穿上衣服,表示早起;“起遐征”意为开始远行的旅程。
2. 微茫:形容景象模糊不清,此处用来描述清晨天色朦胧的状态。
3. 认前路:辨识前方的路,表示自己踏上征途。
4. 哀鸿:指哀鸣的鸿雁,这里用以比喻远方的荒凉景象。
5. 天际云:在天边飘荡的云彩,表现旅途遥远的意境。
6. 残月水边树:倒映在水边的月亮称为“残月”,此处借以表达夜晚将尽的情景;而水边的树木则用以衬托宁静的景色。
去完善
赏析
《晓行》是南宋诗人陈宗礼的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诗人在黎明时分启程远行的情景。通过对“微茫认前路”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勇敢面对未知旅程的态度。同时,“哀鸿天际云,残月水边树”两句通过对哀鸿、残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旅途中所见景色的感慨,营造出一种孤独、苍凉的意境。这首诗既展现了诗人远行时的豪情壮志,又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晓行》是南宋诗人陈宗礼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即南宋初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陈宗礼正处于人生的一个低谷期。他原本是一个文人,但因为战乱和时局动荡,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事业。在流亡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寻找重新振作的机会,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奈和痛苦。这种心情在他的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南宋与金朝的对峙时期,两国之间战争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都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情,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的现实,唤起人们的思考。陈宗礼也不例外,他在这首《晓行》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