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茫茫塞月笼寒雾,万里征人不知数。
年少难消壮志多,精锐连营肃貔虎。
从军何日见军回,但见日日长淮雨。
烽烟散漫满路岐,边声飒飒秋风起。
天涯荒草马成群,放去弯弓乱飞舞。
夜深更听胡女歌,古来白骨多于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漫天大雾笼罩着寒意,征途中的战士难以计数。
年轻人难以消磨远大的志向,勇猛的军队如同貔虎般严阵以待。
何时才能结束战争回到家园?只有淮河的雨日夜不息。
烽火四起,前路漫漫,边境的风声和秋意相互交织。
荒原之上战马奔腾,箭矢如雨纷飞。
夜深之时,更传来胡地的歌声,历史上牺牲的白骨早已化作尘土。
去完善
释义
1.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2. 塞月:边疆的月亮。
3. 笼寒雾:被寒冷的雾气笼罩。
4. 万里征人:指离家很远,正在服兵役的人。
5. 年少:年轻。
6. 难消:难以消除。
7. 壮志:远大的志向。
8. 精锐:训练有素的精兵。
9. 连营:连接在一起的的营地。
10. 肃貔虎:形容军队威严勇猛的样子。
11. 从军:参军。
12. 军回:指军队撤回。
13. 但见:只见。
14. 日日:每天都。
15. 长淮:指淮河。
16. 烽烟:烽火台燃起的烟火。
17. 散漫:分散弥漫。
18. 路岐:道路。
19. 边声:边境地区的声音,如风声、马嘶等。
20. 飒飒:形容风声。
21. 天涯:天边,指很远的地方。
22. 荒草:荒芜的草地。
23. 马成群:指马匹很多。
24. 放去:放纵。
25. 弯弓:拉弓。
26. 乱飞舞:胡乱飞舞。
27. 夜深:深夜。
28. 更听:再听。
29. 胡女歌:胡人的女子唱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壮美景象和战争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将士的敬佩之情和对战争的深深忧虑。
首联以“茫茫塞月笼寒雾”开篇,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氛围。同时,这句诗也表现了边疆的自然环境恶劣,进一步突显了士兵们的坚韧意志。
颔联通过描述年轻士兵们充满斗志的形象,传达出诗人对他们的敬意与赞美。这里的“精锐连营肃貔虎”,既是对士兵们的赞扬,也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
颈联中的“从军何日见军回”,凸显了战争的无常,使人们反思战争的必要性与正义性。而“但见日日长淮雨”则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它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尾联中,“古来白骨多于土”一句最为沉重,揭示了战争的惨烈及其带来的巨大牺牲,以此警示人们珍惜和平,拒绝战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宋代诗人释斯植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也就是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便是北宋的建立和南宋的灭亡。这一时期的军事动荡和社会变革对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斯植作为一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诗人,他的生活轨迹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在北宋初期,国家疆土尚较为稳定,人民生活也相对安宁。然而到了南宋时期,金、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侵袭,战事频繁,民生疾苦,这也使得许多文人墨客走上了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之路。释斯植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从军行》一诗。
诗中写道:“沙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反映了当时战争环境的残酷和家庭亲情的珍贵。同时,诗人还表达了为国捐躯、誓死卫国的决心,如“身登青云梯,心向白日依山尽”,展现了坚定的爱国情怀。总的来说,《从军行》这首诗深刻揭示了诗人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生际遇,传达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