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鸪
风吹芦苇鸣,残雪满桥板。
不见棹回人,愁立沙汀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拂过摇曳的芦苇发出声响,桥面铺满了斑驳的残雪。
不见船桨划回的行人,我在岸边忧愁地伫立在傍晚的沙滩上。
去完善
释义
《雪鸪》:该诗为古人所作,描绘了风雪中的景象。
注释如下:
1. 风吹芦苇鸣:风吹动芦苇发出声响。
2. 残雪:指还未完全消融的积雪。
3. 棹回人:指驾船归来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江边的美景。首句“风吹芦苇鸣”,通过风声与芦苇的摩擦声,展现了冬日的寒冷气氛;次句“残雪满桥板”,通过桥面上的残雪,表现了季节的特点。这两句营造了一种静谧而肃杀的氛围,为后面的抒情铺垫了基础。
第三句“不见棹回人”,描述了江面上船只稀少,没有船家归来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孤寂和空旷。这一句也是诗人情感的转折点,从之前的客观景物描绘转向主观情感表达。
最后一句“愁立沙汀晚”,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聚焦到自己身上,通过“愁立”的动作和“沙汀晚”的时间,表达了诗人孤独、忧愁的心情。整首诗以景托情,借景抒情,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鸪》是南宋诗人释斯植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左右的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政治氛围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依然存在。
诗人释斯植生活在这个时期,他是一位出家为僧的文人,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他的诗歌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内心的体验和对自然的亲近。在这首诗中,他以雪中的鹧鸪鸟为主题,通过对鹧鸪鸟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释斯植作为一位僧人,虽然远离尘世,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这首《雪鸪》就是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