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学易斋

标题包含
学易斋
天目鉴孤明,地籁奠众响。 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 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 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壤。 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惚恍。 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 九京如可作,舍此吾安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上天赋予我明亮的双眼,大地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声音。 我的想法淡泊,不被世俗所困扰;我的性格本然,遵循着内心的道德准则。 整理好衣襟,走在前面的小院里,手中拿着《周易》一书。 明白了初始的三画卦象,真正契合天地之间的规律。 书中的道理深入浅出,精粹实在超越虚幻恍惚。 开启智慧,解析其中的含义,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 如果有来世,除了这里,我还能去哪安放自己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目:这里指浙江杭州的天目山,是中国著名的山水景观之一。 2. 地籁:大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3. 虑淡:清心寡欲。 4. 性复:恢复本性。 5. 道心:追求道德修养的心境。 6. 敛襟:整理衣襟,表示庄重。 7. 周易: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又称《易经》。 8. 三画初:即八卦中的乾、坤、震三卦。 9. 真契:与真理相契合。 10. 图书:泛指书籍、经典等。 11. 微:深奥的道理。 12. 精实:精深的道理。 13. 超恍惚:超越迷惘,领悟真谛。 14. 启蒙:启发智慧,引导初学者入门。 15. 端倪:头绪、线索。 16. 九京:指代阴间。 17. 吾安放:我还有什么可以寄托的。
去完善
赏析
《学易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章粲对学习易经的热爱与执着。诗中通过天目、地籁的意象,突显了诗人学习的环境和心境。接着描述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真理的心性。紧接着,“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则形象描绘了诗人翻开易经,开始学习的过程。 “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壤”表现了诗人领悟到易经深刻的哲理,认为它是贯通天地之间的真理。同时,诗人还表达出自己对易经的深度理解,称“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恍惚”,赞美易经文字的高深内涵和神秘莫测的奥妙。 诗人更进一步提出“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强调通过对易经的学习,可以明白人生的真谛,洞察世事的真相。最后,章粲以感慨收尾,“九京如可作,舍此吾安放”,表现出了诗人愿意为易经而献身的精神。整首诗富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展现了诗人对易经的敬畏之情和深度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学易斋》是南宋诗人章粲的杰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 在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了剧烈的影响。宋室南渡后,江南地区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新中心。在经济和文化的双重繁荣下,理学、文学、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章粲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章粲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见长,表达了文人墨客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儒家经典、史书以及诗词歌赋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诗风清新脱俗,不拘一格,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创作《学易斋》时,章粲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他曾任国子祭酒、知府等职,为南宋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他也曾受到政敌的排挤,被迫离开官场,退居林下。这种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人世的悲欢离合。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章粲以《学易斋》为题,通过对“学易”这一主题的探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世事如梦,万物皆空,唯有学习易经的智慧,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这首诗意境深远,寓意丰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