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故里
结发事疆场,全生到海乡。
连云防铁岭,同日破渔阳。
牧马胡天晚,移军碛路长。
枕戈眠古戍,吹角立繁霜。
归老勋仍在,酬恩虏未忘。
独行过邑里,多病对农桑。
雄劒依尘橐,兵符寄药囊。
空余麾下将,犹逐羽林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初为了国家勇敢战斗在边疆战场,如今却活着回到了海边家乡。保卫的是像连云般重要的铁岭防线,同一天也攻破了敌方的渔阳。在外面放牧战马直到胡地的夜晚降临,转战过程中军队的行迹遍布漫长的大漠古道。靠着兵器和盾牌睡着以守护古代驻军的防线,在风中吹响号角,迎接那满地繁霜。虽然年岁已高但身上的荣誉仍存,报答恩情的心情永远不会忘记。孤独地走过乡里的土地,体弱多病却无法忘怀农耕与蚕桑。只有英勇的宝剑被遗忘在尘土包裹中,调兵遣将的信物也被寄托在了药品的包裹里。现如今只剩下曾经的手下将领们,他们依然随着羽林郎英勇作战。
去完善
释义
1. 代员将军:古代的一种官员。
2. 结发:指结婚。
3. 疆场:战场。
4. 全生:保全生命。
5. 海乡:海边乡村。
6. 连云:与云相连,形容地势高峻。
7. 防铁岭: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境内。
8. 渔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附近。
9. 胡天:北方的天空。
10. 碛路:沙漠中的道路。
11. 枕戈:枕着武器睡觉,形容时刻保持警惕。
12. 古戍:古代边防哨所。
13. 繁霜:浓重的霜露。
14. 归老:退休回乡。
15. 勋:功勋。
16. 酬恩:报答恩情。
17. 邑里:乡村。
18. 病多:疾病缠身。
19. 农桑:农耕和蚕桑,泛指农业。
20. 雄剑:象征勇武的宝剑。
21. 尘橐:尘世的包袱。
22. 兵符: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
23. 羽林郎:汉代禁卫军的军官,这里泛指禁卫军。
去完善
赏析
《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故里》是唐朝诗人常衮的作品,描述了一名退伍军人回到故乡的情景。诗中表现了英雄的铁骨柔情,亦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首联“结发事疆场,全生到海乡”,说明主人公年轻力壮时投身战场,经历生死磨砺后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颔联“连云防铁岭,同日破渔阳”描绘了主人公参与战斗的场景,凸显了其英勇神武的形象。颈联“牧马胡天晚,移军碛路长”则是通过景物渲染战争环境的艰苦,衬托出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两联,诗人从现实生活层面刻画主人公形象。“枕戈眠古戍,吹角立繁霜”表现了他虽已退伍但仍保持着警惕戒备的姿态;而“归老勋仍在,酬恩虏未忘”则传达了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仍未消散。
尾联以“雄剑依尘橐,兵符寄药囊”揭示主人公虽退役但仍心系家国安危的心态,并与首联相互照应,表明他始终关注着边疆的战事,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赤子之心。最后两句“空余麾下将,犹逐羽林郎”流露出一种英雄迟暮的感慨,既是诗人对个人命运无常的无奈,也是对社会民生疾苦的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代员将军罢战后归故里》是唐代诗人常衮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公元755年前后),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在如此背景下,常衮将目光投向了一位刚刚结束战争生涯的将领,以他的视角展现了一幅国家凋敝、民生疾苦的画面。这位将领曾为国家出生入死,如今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只能在故乡度过余生。
诗歌通过描绘这位将领的遭遇,反映了唐玄宗晚期社会的黑暗面,以及普通百姓在这个时代的艰难生存状况。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深刻的反映和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