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经台
五千余卷在高台,内史翻时腊屐来。
梦断池塘人不见,年年春草绿成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五千多本书放在高台上,内史翻阅时还需要换鞋而来。
梦境中断了,池塘边的人已经看不见,但每年春天的草地都绿油油的如同堆起来一般。
去完善
释义
1. 高台:指翻经台的高处。
2. 内史:指官名,唐朝设有内史省,其长官为内史令,此处的“内史”是借用这一名称以指代读书人。
3. 翻时:指翻读经书的时候。
4. 腊屐:指古代一种鞋子,这里用来形容穿着这种鞋子的内史在翻经台上来回行走的样子。
5. 梦断:指梦境结束,这里用来形容内史的离去。
6. 人不见:指作者看不见内史的身影。
7. 年年:每年。
8. 春草绿成堆:指春天的草长得茂盛。
去完善
赏析
《翻经台》是唐代诗人李彭的一首描绘寺院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对“五千余卷”的经书、“内史翻时腊屐来”的僧人以及“梦断池塘人不见”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翻经台幽静、庄重的氛围。而“年年春草绿成堆”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整首诗既表现了佛教文化的庄重,又充满了诗人的深沉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翻经台》是唐代诗人李彭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彭正处于他人生的低谷时期。当时,他因科举不第而未能进入仕途,内心充满了失落和无奈。然而,这种情感并没有让他消沉,反而激发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在这首诗中,他以翻经台为背景,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意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唐宪宗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纷纷以佛教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他们对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感悟。李彭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这首诗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又体现了他个人的心路历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