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山
快登十里坛,望极千里眼。
天近风转清,地高日难晚。
禽声自圆熟,山色真平远。
再来除荆棘,踏月归路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快速登上十里的高地,放眼望去可见千里之外。
天空近在咫尺,微风清新;地势高远,阳光不再炙热。
禽鸟之声自然而然地圆润成熟,山色显得那么平和辽远。
再次来到这里,除去那些荆棘,踏着月光回归的道路更加安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高峰山:古代地名,可能是虚构的山名。
2. 何异:有何不同之处。
3. 快登:快速攀登。
4. 十里坛:指距离不是很远的庙坛。
5. 望极:看到尽头。
6. 千里眼:形容视线能看得很远。
7. 天近:接近天空的地方。
8. 风转清:风变得更加清爽。
9. 地高:地势较高。
10. 日难晚:太阳落下的速度较慢,感觉不到天黑。
11. 禽声:鸟叫声。
12. 自圆熟:自然地圆润和谐。
13. 山色:山上的景色。
14. 真平远:看起来真的非常遥远和平坦。
15. 再来:再次来到这里。
16. 除荆棘:清除杂草和荆棘。
17. 踏月归:踏着月光回家。
18. 稳:平稳,安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高峰山》描绘了登山观景的过程与感受,展现了作者在自然风光中的惬意心境。
“快登十里坛,望极千里眼”一句,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攀登高峰时轻松愉悦的心情。通过“快登”、“望极”两个动词,既表现了诗人步伐的轻快,又传达了他登高望远、胸怀宽广的气概。
接下来两句:“天近风转清,地高日难晚。”则表达了在高处的独特感受。因为地势较高,所以风力更加清爽,日光也更加明亮。这两句既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也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和喜悦。
之后,诗人在“禽声自圆熟,山色真平远”中进一步描写了自然界的声音和形态。禽声和山色都是诗人借以表达他对自然的体验和理解的方式,而其中“自圆熟”和“真平远”则突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认同。
最后两句:“再来除荆棘,踏月归路稳。”则以诗人的想象作为结尾,预示着他未来将会再次来此清除荆棘,从而更深入地探索这座山峰的美好,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安稳。这也表现了他对人生道路的自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总的来说,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高山风景画卷,充满了悠然自得、壮志满怀的情感。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峰山》是宋代诗人何异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的宋代,社会繁荣昌盛,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热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时期,山水田园诗歌尤为受到文人的喜爱,他们通过赞美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何异是一位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文人雅士,他才华横溢,擅长书画,尤其钟爱游历名山大川,体验自然之美。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何异来到了高峰山,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深深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高峰山》。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何异的诗歌作品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对高峰山的描绘,何异展示了他的才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