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崇福寺禅院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和尚们每天在做什么呢?无非是扫地、烧香而已。清脆的木鱼声穿过山间翠绿,悠闲的白云飘来竹林茅屋。
他们的心神在尘世之外显得遥远,日子就在打坐中流逝。太阳即将落山,禅堂的门户掩上了,四周静谧无声,只剩下那独自映衬着天空的夕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僧家:指僧人、和尚。这里借指寺庙。
2. 扫地与焚香:扫地表示清扫心灵上的尘垢,焚香代表修行,以清洁内心世界。
3. 清磬:清脆的磐声,用于形容僧侣敲击磐钟的声音。
4. 山翠:山峰青翠之色,这里描绘山的美丽景色。
5. 竹房:用竹子建造的房屋,这里代指禅院。
6. 尘外:尘世之外,即远离俗世纷扰。
7. 坐中:静坐之中,指禅修的时刻。
8. 向晚:傍晚时分。
9. 禅堂:僧侣们进行禅修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的宁静氛围,以及诗人在此感受到的远离尘世纷扰的心境。首联“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表现了僧人日常的简朴生活,即打扫卫生和燃香祈福。颔联“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则通过清脆的钟声和悠然的云朵描绘出山间静谧的景象,给人以超脱世俗的感觉。颈联“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传达了诗人自己在这里也达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对时间的感悟。尾联“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则是通过对夕阳西下、禅院空寂的场景描述,表达了对永恒与宁静的追求。整首诗展现了作者在崇福寺禅院所感受到的静谧和出世之情,呈现了一幅幽静脱俗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崇福寺禅院》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765年至795年之间。这一时期,唐朝国力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诗人崔峒在官场生涯中遭遇了种种挫折,这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他选择了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这段时间里,崔峒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僧人,他们共同探讨佛学、交流心得。崇福寺禅院就是他们经常聚会的地方之一。在这里,崔峒写下了这首描绘寺院环境的诗作,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敬仰。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还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唐朝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佛学的熏陶。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佛家的敬意和对禅宗哲理的追求。同时,这种风气也反映了民众在面对动荡时局和心灵困境时,对精神寄托的渴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