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
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林的高度有多高呢?金色的寺庙位于山峰的中央。在空旷的山林中,太阳照耀着古寺;而在寒冷的夜晚,霜露陪伴着钟声。竹窗环绕着翠绿的石壁,苍苔的小径通向寒冷的松树。很幸运能够接触到这没有生灭的佛法,但我的心仍然疑惑而胆怯,不知道该如何去追随它。
去完善
释义
1. 宿:过夜;停留一晚。
2. 禅智寺:寺庙名称,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石人乡。
3. 上方:对和尚的尊称。
4. 大师:德高望重的僧人。
5. 石林:石头形成的树林状景观。
6. 金刹:金色的寺庙屋顶。
7. 中峰:山峰中央。
8. 空山:空旷的山中。
9. 梵:佛教诵经声。
10. 清霜:凝结在地面或植物上的白色冰晶,通指寒冷的夜晚。
11. 竹窗:用竹子编成的窗户。
12. 翠壁:青翠色的石壁。
13. 苔径:长满苔藓的小径。
14. 寒松:冬天不凋谢的松树。
15. 无生法: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16. 疑心:心中产生疑虑。
17. 怯:害怕,担心。
18. 所从: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禅宗寺庙的宁静与神秘,表现出诗人对于佛理的无尽追求。首联以“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展现出寺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颔联通过“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凸显出寺庙在山林中的幽静,以及僧人日常生活的淡泊。颈联中的“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表现了禅院内部的自然景象,寓示着心灵的净化与宁静。尾联“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则表达了诗人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虽仍存疑虑,但却为之深深吸引。整首诗歌充满了禅意和哲理,展现了诗人内心深沉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的探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德宗贞元年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但宗教信仰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诗人崔峒曾担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而触怒了权贵,被贬为韶州刺史。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人生的无常,深感宦海浮沉,世事如梦。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教义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在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留宿期间,崔峒通过对寺庙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佛法的无边智慧和普世价值。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他在困厄中的坚韧与豁达。这种心境正是诗人在这段特殊时期中所体悟到的,也是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一种独特诠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