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裴庵
一径松杉迥,成阴见日稀。
山晴僧尽出,风暖燕交飞。
结子花抛树,拦人犬护扉。
闲看山月上,清坐更添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山中景象的诗。诗中的意境是幽静、自然和宁静的。诗句的现代白话文翻译如下:
一条松树和杉树的山路曲折延伸,阳光透过树荫显得稀少。
天气晴朗时,山中的僧人都外出活动;春风拂面,燕子在天空中欢快地飞翔。
树上结子的花朵渐渐凋落,一只小狗挡住道路守护着院门。
悠闲地看着山间的月亮升起,我坐在那里感到寒冷,于是加了一件衣服。
去完善
释义
1. 径:小路。
2. 成阴见日稀: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木,显得日光稀少。
3. 僧尽出:指山里的和尚都出来活动了。
4. 拦人犬护扉:狗在门前阻拦行人。
5. 山月:山中的月亮。
去完善
赏析
《宿裴庵》描绘了诗人与僧侣共享寂静山林生活的场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诗意。首联写山中景致,以“一径松杉迥”写出山路曲折幽深,“成阴见日稀”表现树林茂密遮蔽阳光的特点。颔联“山晴僧尽出,风暖燕交飞”描绘晴天僧侣外出、春风拂面燕子翻飞的景象。颈联通过“结子花抛树,拦人犬护扉”刻画满树繁花及狗儿热情迎客的画面。尾联以“闲看山月上,清坐更添衣”收束,寄寓诗人在欣赏山间明月之际心境宁静,心生清凉。整首诗语言质朴而富于节奏感,充分展现了山中静谧、和平的景象以及诗人沉浸其中的愉悦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裴庵》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其作者葛天民为当时著名文人。此诗描绘了作者夜宿裴庵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时,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使得许多文人选择避世隐居。葛天民在当时也受到了这样的影响,他的一生经历了不少波折,曾投身于抗金事业,但后因壮志难酬而转向隐居。
这一时期的南宋,由于蒙古铁骑的侵略,国土丧失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文人选择了归隐田园,追求内心的宁静。葛天民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