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亭馆
青山历历映江流,半是明州半越州。
亭下寒潮亭上客,不知来往几时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山矗立在江边,一半是明州一半是越州。
亭子下的江水带着寒气流动,亭子上则是来来往往的游客,不知道这种景象何时才会结束。
去完善
释义
《丈亭馆》注释:
1. 丈亭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为古代交通要道,设有驿站供官员歇息及传递公文之用。
2. 青山:这里指浙江境内的山岭,如画般的美景。
3. 明州:古地名,即今宁波市区的一部分。
4. 越州:古地名,大致包括今绍兴地区。此处用明州与越州相对照,表明丈亭馆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5. 亭下寒潮:指从海洋吹来的寒冷气流经过此地形成的寒潮现象。
6. 亭上客:指在丈亭馆休息的官员或旅客。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青山历历映江流”起笔,展现了丈亭馆所在地的优美风光。青山和江流的描绘形象地传达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同时,“历历”一词更表达了江流中倒映的青山清晰可见,画面生动自然。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地理位置:“半是明州半越州”,暗示了丈亭馆处于两个地理区域的交界处,同时也体现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通过这一句,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身处丈亭馆时的亲切感以及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
“亭下寒潮亭上客”则巧妙地描绘了丈亭馆的地形特点和当时的情境。一方面,“亭下寒潮”意味着在寒冷的冬天里,江水潺潺,寒风萧瑟;另一方面,“亭上客”表明诗人正站在亭子上面观察着这些景色。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象融为一体,展现了丈亭馆的独特魅力。
最后,诗人发出了感慨:“不知来往几时休。”诗人把丈亭馆比作一座灯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探访。他希望自己能像这座灯塔一样,传播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古诗词之美。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现了丈亭馆美丽的自然风光,又传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丈亭馆》是南宋诗人葛天民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至嘉定二年(1209年)之间,即诗人晚年的作品。在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政治动荡、民生困苦的境地,这也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葛天民,字无怀,晚年自号江淮衲子,黄岩(今浙江台州)人。他一生宦途不顺,多次落第,且家世贫苦。尽管命运多舛,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南宋后期,诗人们关注国计民生,用自己的作品反映民间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葛天民正是其中之一,他的诗歌既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显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丈亭馆》描绘了丈亭馆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民间风情。丈亭馆位于钱塘江边,环境优美,江面开阔。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对景物、声色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致。同时,诗人还抒发了自己漂泊不定、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