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雨中

标题包含
雨中
梅雨朝仍暮,莲塘夏似秋。 水高侵树脚,屋漏滴人头。 歇昼厨烟出,占晴础汗收。 群山思会面,扶病一登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梅雨季的早晨与傍晚,莲花池塘的夏天好像秋天一样凉爽。 水位上升淹没了树根,房子漏水滴在了人们的头上。 中午时分厨房的炊烟袅袅升起,预测晴天的话,人们就不用担心出汗了。 望着远处的群山,希望能和它们见面,身体抱恙的我还是决定登上高楼。
去完善
释义
《雨中》是南宋诗人葛天民创作的一首描绘雨季景象的诗。下面是每句诗的注释: 1. 梅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芒种至小暑期间的一种持续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季节而得名。 2. 莲塘:种植莲花的水塘。 3. 水高侵树脚:雨水增多导致水面上升,侵蚀树木根部。 4. 屋漏滴人头:房屋漏水,水滴落在人的头部。 5. 歇昼厨烟出:白天做饭时炊烟升起,表示人们在家中避雨。 6. 占晴础汗收:预测晴天到来,地基上的汗水(指水分蒸发)将会消失。 7. 群山思会面:作者希望雨后能够与群山见面,欣赏美丽的山水景色。 8. 扶病一登楼:作者带着疾病登上高楼,以观赏雨后景色。
去完善
赏析
《雨中》这首诗描绘了连绵阴雨的天气景象和诗人自己的生活感受。首联“梅雨朝仍暮,莲塘夏似秋”,以梅雨时节的清晨和傍晚,以及莲塘的景象为切入点,形象地刻画了夏天雨季的特殊氛围。颈联“水高侵树脚,屋漏滴人头”则进一步渲染了雨季雨量大的特点,同时也揭示了贫穷人家居住环境的简陋,以此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阴郁的氛围中,他关注到了生活的另一面:在短暂的白天中,厨房炊烟升起,显示出百姓们日常生活的温馨;而晴天时,人们则会从汗水淋漓的劳作中得到休息。这些画面展示出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立体。 尾联“群山思会面,扶病一登楼”则透露出诗人的壮志豪情。尽管他身有病痛,却依然怀有凌云之志,想要登上高楼与群山相会。这样的抱负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也为全诗注入了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中》是南宋诗人葛天民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时期(1163-118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宋时期的鼎盛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葛天民正生活在一个风雨飘摇的时期。当时,金兵南侵,南宋王朝为了抵抗金兵的侵略,派遣了大量的军队进行防御。这一时期的诗人,无论是朝廷官员还是民间百姓,都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葛天民作为一名有家国情怀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和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宋代文人墨客们广泛交流、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时期。他们以诗词歌赋为媒介,抒发自己对国家、社会、人生的见解和情感。葛天民也不例外,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如《雨中》等,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