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亭
小亭终日对幽丛,兀坐无言似定中。
苍藓静连湘竹紫,绿阴深映蜀葵红。
猫来戏捉穿花蝶,雀下偷衔卷叶虫。
斜照尚多高柳少,明年更欲种梧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亭整日面对着幽静的草丛,静静地坐着仿佛在沉思。
青苔静静地在竹林里蔓延,绿色的树荫深处映照着蜀葵花。
小猫嬉戏着追逐飞舞的花朵,小麻雀偷偷地叼走了卷起的叶子上的虫子。
夕阳的余光照耀在高大的柳树上,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想种上梧桐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幽丛:隐僻的草木丛。这里指诗人坐于亭中小憩时所观赏的草木环境。
2. 兀坐:独自静坐。定中:佛教术语,意指入定、心定之境界。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心境平和沉静。
3. 苍藓:苔藓。古人认为苔藓是古老、宁静的象征,用以映衬环境的清幽。
4. 湘竹:湖南省产的一种竹子,色泽紫黑。此处代指诗人所处的江南地区之竹。
5. 绿阴:绿叶的树荫。蜀葵:原产于四川省的一种花卉,有各种颜色。这里与“湘竹”并列,作为描绘周围环境的点缀之笔。
6. 穿花蝶:穿行在花朵之间的蝴蝶。这一形象象征着春天的生机盎然。
7. 卷叶虫:一种喜欢潜伏在树叶下的昆虫。“雀下偷衔卷叶虫”意味着这种昆虫不易被发现。
8. 斜照: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高柳:长高的柳树。
9. 梧桐:一种常见的庭院树木。古人常以梧桐作为理想居住环境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身处自然、欣赏美景的闲适心境。首句通过“小亭”和“幽丛”营造了一种宁静的环境氛围。接下来,诗人通过“兀坐无言”表现了自己在闲暇时光中的平静与冥想,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沉稳。
第二联是整首诗中最具象的风景描绘。苍藓连接着紫色的湘竹,绿色阴影则掩映着红色的蜀葵,这种生动的色彩搭配既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
第三联则以猫和雀这两种小动物为观察对象,凸显了自然界生机盎然的一面。这些动物们在诗人眼中,正是构成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也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既有戏谑的一面,也有认真的思考。
最后一联则为诗人对未来的期许。斜照之下的高柳犹如未来的路标,而诗人期望来年种植更多的梧桐,寓意自己希望开辟出一条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致为主题,将生活哲理融入其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小亭》是南宋诗人葛天民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夏日里的小亭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却选择逃离喧嚣的都市,回到乡村生活,可见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其次,我们来看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葛天民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官场黑暗,他对现实深感失望,于是辞官回乡,过上了田园生活。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乡村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也使得他能够以诗人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最后,我们来了解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南宋时期,由于北方领土丧失,南方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现实的诗人,如陆游、辛弃疾等。而葛天民则选择了回避现实,关注自然,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不同人生取向。
总之,《小亭》这首五言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时期,诗人葛天民在经历过官场挫折后,回归田园生活,通过对夏日小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风光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