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
龙护深潭草木昏,断碑元祐典刑存。
蜀仙已去吴僧少,岭上松篁亦断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龙护深潭草木昏,断碑元祐典刑存。这两句诗描写的是景色和古迹,意思是:龙护山下的潭水周围草木葱郁,但显得有些昏暗;而那块记载着元祐年间的石碑仍然保存完好,成为历史的见证。
蜀仙已去吴僧少,岭上松篁亦断魂。这两句诗则表达了一种人去楼空的感慨,意思是:传说中的蜀仙已经离去,而曾经的吴僧也渐渐稀少;岭上的松树和竹子似乎也在感叹着这些变迁,流露出一丝哀伤的情绪。
去完善
释义
"龙护深潭草木昏":
龙,指的是龙井;
深潭,指代龙井之水;
草木昏,形容秋天的景象;
"断碑元祐典刑存":
断碑,破损的石碑;
元祐,北宋年号,该时期实行新法;
典刑,此指法律法规;
"蜀仙已去吴僧少":
蜀仙,比喻苏轼;
已去,去世之意;
吴僧,指当地的僧侣;
"岭上松篁亦断魂":
岭,杭州的西湖岭;
松篁,松树和竹子;
断魂,悲伤的情绪。
去完善
赏析
《龙井》这首诗描绘了龙井的清幽景象。“龙护深潭草木昏”一句,描述了龙井周围的草木在龙的庇护下显得昏暗神秘。诗人以“龙护深潭”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现出龙井的神秘氛围,同时也揭示了此地的静谧与超脱世俗的特征。
第二句“断碑元祐典刑存”中,诗人通过“断碑”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这些断裂的石碑记载着元祐时期的典故,见证了过去的繁荣和沧桑变迁。“典刑”一词传达出诗人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性审视。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世事无常、繁华落尽的感叹。
第三句“蜀仙已去吴僧少”则转向了对人物的刻画。诗中的“蜀仙”和“吴僧”代表着不同地域的人物,他们的离去使得龙井的来往之人逐渐减少。这一方面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之情,另一方面也传递出诗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
最后一句“岭上松篁亦断魂”是整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诗人借龙井周围的松树和竹林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哀愁。此处“断魂”意味着龙井的景色也难以抚慰诗人的伤感情绪,从而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哀愁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龙井景色的描绘以及过去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回忆,表达出诗人在岁月流逝中所感受到的孤独、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井》是南宋诗人葛天民创作的一首描写龙井茶的诗篇。这首诗以龙井茶的采摘、制作和品茗为线索,展现了一幅宁静、自然的田园画卷。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6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饮茶品茗,并以此作为抒发情怀的载体。在此背景下,葛天民以龙井茶为主题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该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葛天民,本名葛起耕,号无怀居士,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从军,后因病退伍,开始游历四方。在南渡之后,葛天民辗转来到临安(今杭州),并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成为了一位活跃在南宋诗坛的诗人。在这个过程中,葛天民接触到了龙井茶,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这种体验融入到诗歌创作之中,写下了《龙井》这首描绘龙井茶的佳作。
最后,我们来看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相关背景知识。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事频繁,许多士人南渡,临安成为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龙井茶,由于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成为了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最爱。葛天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龙井茶为主题,创作出了这首富有生活气息和田园风情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