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借韵
海乡何处是瀛洲,咄咄凭谁赋莫愁。
衣袂可怜尘土涴,沧浪长忆钓鱼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诗词中寻找翻译与理解,就像在浩渺的海面上寻找一处神秘的岛屿——瀛洲,而真正的诗人却又能恰如其分地描绘出那份美好与情感。让人不禁产生疑问:谁可以赋予这美丽诗篇以生命力?然而古人虽已离去,留下的诗句却在历史的尘埃中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诗人的衣袂似乎仍在沾染着那个时代的灰尘,而那些美好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曾经的岁月中,化作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让我们在沧海之中找回那曾经熟悉的画面,一起回忆那些钓鱼舟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海乡:海边乡村,这里代指沿海地区或海岛生活的地方。
2. 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可能指的是作者想象的美好的生活环境。
3. 咄咄:表示惊诧、怀疑的语气词。
4. 莫愁:古代女子的名字,这里可能是比喻美好的事物或生活状态。
5. 衣袂:衣袖,这里代表人的装束。
6. 可怜:值得同情,这里可能表示被风尘沾染的衣袂让人感到惋惜。
7. 尘土涴:尘土污染,形容衣物沾染尘土的样子。
8. 沧浪:江水荡漾的景象,这里可能象征着生活的平淡与宁静。
9. 钓鱼舟:用来钓鱼的小船,这里可能是作者回忆中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赏析
《又借韵》廖刚的这首诗歌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海乡,以“瀛洲”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然而,现实却是无法达到理想的境地,诗人在此感叹,眼前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无奈和无助,心中的忧思无法排解,只能借助于诗词来表达。
在诗歌的第二句中,“咄咄凭谁赋莫愁”传达出诗人的无奈心情,他渴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忧愁,为他分担忧虑。这种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的后两句则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衣袂可怜尘土涴,沧浪长忆钓鱼舟。”诗人以衣袂沾满尘土的形象,象征着自己奔波劳碌的生活,而“沧浪长忆钓鱼舟”则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这种对比手法的使用,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也更能打动人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借韵》是宋代诗人廖刚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79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此时,南宋偏安江南,朝廷在政治上妥协求和,采取防御战略。诗人在这一特殊时期以沉痛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关切。
廖刚的人生际遇颇具戏剧性。他年轻时因科举成名,曾在京城任职,后因直言不讳触怒权臣,被贬至地方。尽管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刚正不阿的品质,关注民生,为国家献计献策。他的作品多为忧国忧民之作,反映出他的高尚情操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此外,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多以辛弃疾、陆游为代表,他们同样关心国家命运,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充满豪情壮志。而廖刚作为其中一员,也以此诗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对恢复国土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