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答章望之秘校惠诗求古瓦砚

标题包含
答章望之秘校惠诗求古瓦砚
魏宫之废知几春,其间万事成埃尘。 唯有昭阳殿瓦不可坏,埋没旷野迷荒榛。 陶甄之法世莫得,但贵美璞逾方珉。 数百年来取为砚,墨光烂发波成轮。 求之日盛得日少,片材无异圭璧珍。 巧工近岁知众宝,杂以假伪规钱缗。 头方面凸槩难别,千百未有三二真。 我来本邦责邺令,朝搜暮索劳精神。 遗基坏地徧坑窟,始获一瓦全元淳。 藓斑著骨尚干翠,夜雨点渍痕如新。 当时此复近簷溜,即以篆字花其唇。 磨砻累日喜成就,要完旧质知无伦。 吾才寡陋不足称,思与好古能文人。 好古能文今者谁,武宁秘书章表民。 无诗尚欲两手付,何况大雅之奏闻铿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安阳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韩琦出身名门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中进士,步入仕途。历...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魏宫废弃已有多年,其中的往事已化作尘土。只有昭阳殿的瓦片未被破坏,掩埋在荒野和杂草中。世间早已失传陶甄之法,只有重视璞玉的价值超过方珉。数百年间这些瓦片被制成砚台,发出绚烂的光芒,形成波纹般的轮廓。追求它们的人越来越多,真正获得的却越来越少,每一块瓦片都像圭璧一样珍贵。近年来,有些工匠用假货仿制谋取钱财。瓦片的形状和特点难以分辨真伪,上千件中可能仅有三两件是真品。我来到这个地方向邺令问责,白天搜寻夜晚寻找,费尽心神。在废墟和洞穴中挖掘,终于找到了一片完整的瓦片。苔藓斑驳的骨骼仍然青翠,夜雨的痕迹犹如新溅。当时的瓦片靠近檐下的雨水,上面有篆字的花纹。经过多日的研磨和修整,我终于完成了这个作品,它的质地独一无二。我的才能有限,不值得赞扬,只想与那些爱好古风和擅长写作的人分享。如今还有谁喜欢古风和擅长写作呢?是武宁的秘书章表民。他虽然没有写诗,还想要亲手交付给我,更何况是大雅之声的演奏更加优美动听。
去完善
释义
1. 魏宫:指三国时期的曹魏皇宫。 2. 昭阳殿:汉宫殿名,此处借指魏宫的宫殿。 3. 陶甄:陶土制作器皿的过程。 4. 逾方珉:超过四方的美玉。 5. 波成轮:形容研墨时发出如水的光泽。 6. 圭璧珍:比喻瓦砚珍贵。 7. 钱缗:货币单位。 8. 头方面凸槩难别:指分辨真假瓦砚困难。 9. 责邺令:负责搜寻瓦砚的人。 10. 本邦:原籍所在地。 11. 朝搜暮索:白天搜寻晚上寻找。 12. 遗基坏地:废墟遗址。 13. 全元淳:完整的魏宫古瓦。 14. 藓斑著骨:青苔附着在瓦片上。 15. 夜雨点渍:夜晚的雨滴痕迹。 16. 近簷溜:接近屋檐的地方。 17. 篆字:古代的字体。 18. 磨砻:打磨瓦砚。 19. 要完旧质:要保持原有的质地。 20. 无伦:无与伦比。 21. 武宁:地名,位于山东。 22. 秘书章表民:章望之的字。 23. 大雅之奏:高尚的诗歌。 24. 铿纯:清脆悦耳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咏了古瓦砚的历史、制作过程和作者寻找它的艰辛。诗人以汉代魏宫的废弃讲述古瓦砚的来源,突显出古物虽掩埋在荒榛之中却具有恒久的价值。接着描述古瓦砚的制作及砚面的特点,并与市场上充斥着伪质的砚台形成对比。最后将寻找到的古瓦砚与好古能文的友人分享,并赞美其高雅的诗歌才华。整首诗歌通过讲述古瓦砚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答章望之秘校惠诗求古瓦砚》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韩琦在公元1037年创作的一首诗歌。韩琦以忠耿亮直著称于朝野,担任要职,功勋卓著。他刚正不阿,主张改革,抗敌御侮,赢得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的高度信赖和器重。 在公元1037年左右,即韩琦创作这首诗歌的时期,北宋正处于社会经济繁荣时期,文人士大夫热衷于收藏古物,品鉴文物。当时有许多收藏家、文人学者喜好鉴赏文物,例如欧阳修、苏轼等。他们深入研究古文化,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研究。而诗人韩琦则借这一历史契机,表达了自己对古老文化的敬仰和追寻。 章望之秘校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在当时也以学问渊博知名。他与韩琦交情甚厚,互相往来赠答诗歌。此次章望之向韩琦求取古瓦砚,可见他对古物的喜爱和珍视。这首诗表达了韩琦对章望之学识的赞美以及对古瓦砚传承历史的珍视。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