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汉家糜粟诏,将不醉、饱生灵。
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
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
天子宜呼李白,妇人却笑刘伶。
提葫芦更有谁听。
爱酒已无星。
想难变春江,蒲桃酿绿,空想芳馨。
温存鸬鹚鹦鹉,且茶瓯淡对晚山青。
但结秋风鱼梦,赐酺依旧沈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种植糜子与粟米,只为让百姓不饥不饿。
想要置办银色酒具,却只能看那酒店收摊,春去无踪。
陶渊明暂且停下耕种高粱,在人间效仿屈原,唤醒众生。
皇上啊,应该去请李白喝酒,妇女们却在笑话刘伶。
提起装酒的葫芦,又有谁在意呢?
热爱酒的人已经没剩几个了。
想见春天江水泛滥,葡萄酿成绿色美酒,也只能是空想的芬芳。
劝慰鸬鹚和鹦鹉,只好用茶水面对傍晚的山色。
只愿秋天能得鱼儿丰收,再赐众人宴饮之乐,依然享受醉意朦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汉家:汉朝的政权,此处是泛指中国古代国家。
2. 糜粟诏:古代政府发布的一种救济百姓的公告,这里用“糜粟诏”代表政府的救灾措施。
3. 银瓶:一种盛酒的器皿,此处代指酒。
4. 当垆人:指卖酒的人。
5. 春歇旗亭:春天的酒楼暂时停业。
6.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此处用他代指文人墨客。
7. 权停种秫:暂时停止种植高粱这种酿酒原料。
8. 人间:尘世,此处意指百姓生活。
9. 屈原醒:屈原曾在诗中劝诫人们不要过度沉迷于酒色,此处借用这一意象,表达作者呼吁百姓在困难时期戒酒自保的主张。
10. 李白:唐朝著名诗人,以豪放饮酒著称。
11. 刘伶:西晋文学家,嗜酒如命。
12. 提葫芦:指倒酒的动作。
13. 无星:没有星星,形容非常黑暗,这里用来形容酒的危害。
14. 难变春江:难以改变的江水,此处比喻酒的危害无法改变。
15. 蒲桃酿绿:指绿色的葡萄酒。
16. 芳馨:香气,此处指美酒的味道。
17. 鸬鹚鹦鹉:一种鸟类,这里用它们来象征世俗之人。
18. 茶瓯:茶杯。
19. 晚山青:傍晚时的青山景色。
20. 秋风鱼梦:秋天的鱼梦,此处指醉酒后的梦境。
21. 赐酺:皇帝赐予臣民宴饮的场合。
22. 依旧沈冥:仍然沉浸在酒醉之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表达的是诗人对酒的热爱与执着。上片以汉家的粟米诏令起笔,指出酒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接着描述了种秫的陶渊明的形象,用李白的豪放不羁来强调饮酒的畅快淋漓。下片则描绘出酒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诗人提到酒已无法使人们陶醉其中,反映了社会风气的日趋低下。他通过温存鸬鹚和鹦鹉的形象,表现出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词抒发了诗人在生活中寻找美好事物的精神风貌,既有潇洒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内敛的一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是南宋诗人罗志仁的一首词。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58年,正值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南宋王朝,虽然在金国的压力下求和妥协,但国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为词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罗志仁作为南宋的一位文人,其生活阅历丰富,曾在朝廷任职,后因病辞官归隐。他的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在《木兰花慢》这首词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创作这首词时,罗志仁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因病辞官,失去了在朝廷任职的机会,这使他深感痛苦。然而,正是在这种困境中,他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词篇。这首《木兰花慢》便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之一,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