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丛苇

标题包含
丛苇
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 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蠙,字象文,号简斋,又号简斋居士,南宋末年著名文人。他生于1238年,卒于1307年,享年69岁。 张蠙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他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寒冷的河边,捕鱼的小船被折断。突然间,亭台近在咫尺,却嫌岛屿位置偏僻。花儿在明亮的月光下显得更美丽,秋天的声音急促。遥想那巴陵渡口,夕阳余晖映照在烟雾中。
去完善
释义
1. 丛苇:芦苇的一种,密集丛生。 2. 打鱼船:渔民捕鱼的小船。 3. 亭台:指建在水上或水边的建筑,如亭子、楼台等。 4. 岛屿:指江河中或海洋中的陆地。 5. 无月夜:没有月光的夜晚。 6. 巴陵渡:位于湖南岳阳的洞庭湖上的渡口,相传唐代杜甫曾在此写过《登岳阳楼》一诗。 7. 残阳:夕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日河畔图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手法表达了深厚的情感。 首联“丛丛寒水边,曾折打鱼船”写芦苇生长在寒冷的水域边,曾经被渔夫折断用于捕鱼。这一句既点明了诗歌的地点和情境,也为后面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颔联“忽与亭台近,翻嫌岛屿偏”写出了芦苇的生长环境,突然与亭台靠近,反而觉得岛屿偏远。这暗示了诗人的心境变化,表达了他对于世事无常、人生际遇的感慨。 颈联“花明无月夜,声急正秋天”描绘了秋天的夜晚,虽然花朵依然明亮,但是没有月亮的夜晚显得有些暗淡;同时,秋风萧瑟,声音急促,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这两句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情感色彩,使其更加深沉。 尾联“遥忆巴陵渡,残阳一望烟”中,诗人回想起遥远的巴陵渡口,那里的残阳如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句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使全诗的情感达到高潮,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丛苇》是唐代诗人张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末,正是唐朝晚期,国家政治昏暗,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诗人张蠙身处其中,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和体验。 在这个时期,张蠙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对现实的失望而辞官回乡,过上了隐逸的生活。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政治局势复杂,宦官权力过大,地方藩镇割据严重,民生疾苦,民众怨声载道。这些都成为了诗人创作《丛苇》的背景。在这首诗中,张蠙以丛苇为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