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洛阳故城

标题包含
过洛阳故城
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 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崔涂(854年-937年),字礼山,初唐时期著名文人。他的家世显赫,是范阳(今北京一带)的望族。 他在少年时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情,文章诗词颇有大家之风。但科举之路颇为不顺,他曾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无果...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第三十代皇帝的皇城之地,曾经繁华的霸主事业已逐渐衰落。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那残垣断壁,历史遗迹也逐渐消失。 荒凉的小路通向曾经的皇家花园,高高的槐树倒映在远方的街道上。独自在这里吟咏的人们不再关注曾经的历史,只留下一片寂静与冷清。
去完善
释义
1. 洛阳:中国古都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 2. 故城:指旧时的都城或城市遗址。 3. 三十世:指洛阳作为都城的历史悠久,经历了很多朝代。 4. 皇都:皇帝居住和治理国家的地方,这里指洛阳。 5. 萧条:形容景象冷落、凄清。 6. 霸图:称霸的意图或事业,这里指历代帝王的伟业。 7. 片墙:断壁残垣,指洛阳故城的遗址。 8. 看破尽:意思是把洛阳故城的遗址看得清清楚楚。 9. 遗迹:古代遗留下来的痕迹,这里指洛阳故城遗址。 10. 应无:应该没有,表示怀疑或推测。 11. 野径:野外的小路。 12. 通:通向。 13. 荒苑:荒废的园林。 14. 高槐:高大的槐树。 15. 映:遮掩,衬托。 16. 远衢:远方的道路。 17. 独吟人:独自吟咏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18. 不问:不关心,不理会。 19. 清冷:形容环境冷清。 20. 呜呜:象声词,形容风声、水声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故城为主题,通过描绘其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首联“三十世皇都,萧条是霸图”,描述了洛阳作为古帝都的悠久历史和曾经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颔联“片墙看破尽,遗迹渐应无”,进一步描绘了洛阳故城的衰落,昔日的辉煌已经逐渐消失,只留下一片残垣断壁。颈联“野径通荒苑,高槐映远衢”,描绘了故城的周围环境,野草丛生,高高的槐树映衬着远方的小路,显得格外凄凉。尾联“独吟人不问,清冷自呜呜”,表达了作者独自在这里吟咏,没有人关注,只有冷清的秋风在耳边低语。整首诗充满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孤独、寂静的无奈和哀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洛阳故城》是唐代诗人崔涂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混乱时期。这个时期唐朝国势衰微,政权不稳,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崔涂创作了这首描绘洛阳故城的诗作。 洛阳曾是唐朝的东都,繁华无比,但此时却已沦为荒凉之地。诗人通过对洛阳故城的描绘,展现了历史沧桑、物是人非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能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崔涂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的无奈感叹。他借洛阳故城这一历史遗迹,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这正是晚唐时期许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情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