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庄
门掩斜阳岸,溪横独木桥。
山禽弄春舌,堤柳舞风条。
世事雪双鬓,生涯水一瓢。
似闻邻酿熟,自往不须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光照射下的岸边门户半掩,一条小溪横卧着一座孤独的木桥。春天的鸟儿在山上鸣叫,河边的柳树在风中摇曳。世事如雪覆盖在我的两鬓,人生就像水中的那一瓢。听说邻居家的酒酿熟了,我自己过去不需要邀请。
去完善
释义
1. 山庄:这里指作者居住的乡村田园之地。
2. 斜阳:夕阳,晚霞。
3. 岸:岸边,河岸。
4. 溪:小河沟。
5. 独木桥:由一根木头搭成的简易桥梁。
6. 山禽:山间生活的鸟类。
7. 春舌:指春天时鸟类的鸣叫。
8. 堤柳:河边堤坝上的柳树。
9. 舞风条:随风飘动的柳枝。
10. 雪双鬓:指头发花白,形容年纪已老。
11. 水一瓢:喻指生活简朴。
12. 邻酿:邻居家的酒。
13. 熟:酿酒完成,表示酒已经酿好。
14. 不须招:不需要邀请,自己就会过去。
去完善
赏析
赵汝鐩的《山庄》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景象。诗人通过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绘,传达出内心的恬淡与宁静。诗歌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诗人眼中的实景,第二层则是诗人的感悟与心境。
首联“门掩斜阳岸,溪横独木桥”,勾勒出一幅山村夕照图。诗人巧妙地运用“斜阳”和“独木桥”两个意象,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宁静的山庄美景。这里的“门掩”一词,暗示了诗人在此享受宁静的心境。
颔联“山禽弄春舌,堤柳舞风条”,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诗人通过“山禽弄春舌”形象地表现出春天的活力,而“堤柳舞风条”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柳树在春风中的舞动。这两个画面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机。
颈联“世事雪双鬓,生涯水一瓢”,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看法。他用“雪双鬓”来形容岁月的痕迹,用“水一瓢”来比喻自己简单的生活。这两句诗表达出诗人面对世事的豁达与超脱。
尾联“似闻邻酿熟,自往不须招”,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听说邻家的酒酿熟了,便想要去品尝。这里诗人表现出的并不是世俗的酒瘾,而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庄》是南宋诗人赵汝鐩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山庄的宁静祥和之美,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根据所给信息,我们来简述一下该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赵汝鐩生活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化的时期。随着金国的不断侵扰,宋朝的国力逐渐衰弱,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汝鐩作为一名文人,难免会受到时代气氛的影响,产生忧虑和无奈的情绪。
其次,赵汝鐩在人生道路上历经波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战乱被迫辞官回乡。在此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这使他更加渴望过上宁静的生活。这种心境在《山庄》一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再次,赵汝鐩的家乡位于江南地区,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充分展示了山庄的宁静之美,以及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