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
古城阴。
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
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
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
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
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
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城被阴影笼罩。
有一片官家的梅花,红色的花瓣正好适合佩戴。
池塘上的冰已经凝固,墙边的雪也渐渐老化,云层又变得厚重。
翠绿的藤蔓和闲适的小路相互交织,我们一边穿过竹林,一边谈笑风生,突然的笑声惊起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鸟儿。
老人们在这片山林和湖泊边过着悠闲的生活,曾经的王宫和亭台楼阁,依然可见。
我们南来北往,为何如此奔波?湖光山色令人感慨万分。
红色的门户上粘满了鸡的粪便,金盘上堆满了燕子的食物,只能空自叹息时光的流逝。
记得曾经和我们一起在西楼举行雅集,那垂柳摇曳,仿佛万丝金线般美丽。
等到我们再次回到马匹的怀抱时,恐怕春天已经过去了。

去完善
释义
1. 古城阴:古城的阴影处。
2. 有官梅几许:指梅树的梅花有多少。
3. 红萼未宜簪:红色的梅花不适合用来插在簪子上。
4. 池面冰胶:池塘上的冰已经融化。
5. 墙腰雪老:墙边的积雪已经融化。
6. 云意还又沈沈:云层显得更厚重了。
7. 翠藤共、闲穿径竹:绿色的藤蔓和竹子相互交织。
8. 渐笑语、惊起卧沙禽:笑声和鸟叫声惊起了在沙滩上休息的鸟儿。
9. 野老林泉,故王台榭:野老居住在山林泉水之间,曾经的国王台榭。
10. 南去北来何事:为什么从南方到北方。
11. 荡湘云楚水:穿越湘水和楚水的景色。
12. 目极伤心:目光所及之处令人伤心。
13. 朱户黏鸡:红色的门缝里粘着鸡。
14. 金盘簇燕:金色的盘子里的燕子。
15. 空叹时序侵寻:感叹时光的流逝。
16. 记曾共,西楼雅集:回忆起曾经在西楼举行的雅集。
17. 想垂杨、还袅万丝金:想象垂柳枝条如万丝黄金般摇曳。
18. 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等到归来的马匹到来时,春天可能已经过去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一萼红》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作品,以咏梅为主题,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开篇即描绘了古城的阴沉景象,官梅的盛开给这阴沉的景象增添了一抹亮色。“有官梅几许,红萼未宜簪”,这里的“红萼”指的是盛开的梅花,而“簪”则是将花插在头发上的行为,这里暗示了梅花的美丽和高贵。
接下来,词人通过“池面冰胶,墙腰雪老,云意还又沈沈”三句,描绘了冰封的池塘、白雪覆盖的墙壁以及乌云密布的天空,这些景象都与梅花的傲骨和高洁相得益彰。
“翠藤共、闲穿径竹,渐笑语、惊起卧沙禽”四句,则通过对翠藤、径竹、卧沙禽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梅花的生机与活力。
然后,词人转向了对故乡的怀念,通过“野老林泉,故王台榭,呼唤登临”三句,表达了对故乡山水、古迹的眷恋。
接下来,词人转笔写到“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表达了离乡背井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三句,则通过对春节习俗的描绘,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记曾共,西楼雅集,想垂杨、还袅万丝金”二句,回顾了与故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而“待得归鞍到时,只怕春深”则表达了期待重逢的心情和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担忧。
总的来说,这首《一萼红》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对故乡、自然、故人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萼红》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创作的一首咏梅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6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姜夔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他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游历生涯。在这段旅程中,姜夔结识了许多朋友,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然而,这些美好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名文人,他始终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在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面对这样的现实,姜夔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共同为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尊严而努力。因此,在这首《一萼红》中,姜夔以梅花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此外,姜夔还受到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影响。他们崇尚高雅的艺术品味,追求真挚的情感表达。在这种氛围下,姜夔的词作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又以豪放的激情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使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