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夹
天宇秋来淡,江流急处鸣。
小风旗脚活,晴日鼓声清。
岁晚冬归客,时危北望情。
沿江十万户,流寓若为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在秋天变得宁静,江河在湍急处发出鸣叫。微风吹动着旗帜像活着的生命,阳光下的战鼓声清晰明朗。年老的旅客在冬天回家,局势危险的时候向北眺望充满了感情。沿江的十万户人家,流落在外的生计就像草木生存一样艰难。
去完善
释义
1. 天宇:天空。2. 秋来:秋天到来的时候。3. 淡:这里形容秋天的天空高远而清澈。4. 江流:江河的水流。5. 急处:水流湍急的地方。6. 小风:轻微的风。7. 旗脚:古代船舶上挂的旗帜。8. 活:指旗帜随风飘扬的样子。9. 晴日:晴天。10. 鼓声:打鼓的声音。11. 清:清脆响亮。12. 岁晚:年终之时。13. 冬归客:冬天回家的人。14. 时危:指当时社会局势紧张危险。15. 北望情:指对北方的忧虑之情。16. 沿江:沿着江边。17. 十万户:指大量的人口。18. 流寓:流离失所的百姓。19. 若为生:勉强生存。
去完善
赏析
《青山夹》这首诗描绘了秋天江边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忧虑。诗中通过对“天宇”、“江流”、“小风”、“晴日”等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江水的湍急。同时,“旗脚活”和“鼓声清”则表现了战争的气氛。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提到了“冬归客”、“北望情”,表达了对时局的不安和对百姓的关切。最后一句“沿江十万户,流寓若为生”,更是直接揭示出战乱中百姓的苦难生活。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力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山夹》是明朝诗人陶梦桂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1368-1644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抒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陶梦桂正值壮年,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员,治理过一方水土。因此,他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非常深刻,能够将所见所闻的美景通过文字巧妙地表达出来。在诗歌中,他通过对青山夹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明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非常迅速,尤其是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核心地带。这个时期的人们崇尚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陶梦桂的诗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他的诗歌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画卷,还传达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