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计苏度支示古铜器形制甚雅辄书五十六字还之
古鼎良金齐法精,未知何代勒功名。
更须梓匠为凫杓,堪与仙翁作酒鎗。
涤濯尚应劳犊鼻,腥膻不复染羊羹。
水边林下风清处,长伴薰然醉玉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千锤百炼的古鼎炉中金精闪耀,经历了无数世代的制作工艺传承至今。这些精美的容器被匠人精心制作,成为了佳品,供得仙翁们享用美酒佳肴。这些佳器要经过洗涤和清洁,才能保持其品质,让那些鲜美而不失风雅的美食不受到一丝一毫的玷污。在水边、林下的清风徐来的地方,它们见证了无数个美好的时刻,伴随着那些沉醉在美酒中的人们共享欢愉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外计:指担任外官的官员。
2. 苏度支:宋朝官员名。
3. 古铜器:古代青铜器皿,多用于祭祀和日常生活。
4. 良金:质地优良的金属,此处指青铜。
5. 齐法:指古代齐国的铸造技艺。
6. 勒功名:刻画功业事迹。
7. 梓匠:木匠。
8. 凫杓:勺子,此处指古铜器的一种形状。
9. 仙翁:仙人。
10. 酒鎗:斟酒的器具。
11. 涤濯:清洗。
12. 犊鼻:小牛鼻,这里指用牛鼻制成的腰带。
13. 腥膻:鱼、肉等的膻味。
14. 羊羹:羊肉炖煮成的浓汤。
15. 水边林下:形容远离世俗尘嚣的地方。
16. 薰然:香气扑鼻的样子。
17. 醉玉倾:形容饮酒的美妙感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外计苏度支示古铜器形制甚雅辄书五十六字还之》,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之手。诗中描述了一件古铜器的形态和特点,作者对其表示赞赏并表达了向往之情。
首联“古鼎良金齐法精”,描绘了古铜器的高贵品质。古鼎象征着权力与地位,良金则代表了精美与珍稀。诗人以“齐法精”来形容此器,展示了其工艺的精湛与细节的考究。
颔联“未知何代勒功名”,表现了诗人对此古铜器身世的好奇。通过猜测它的年代和历史背景,诗人进一步挖掘了其蕴藏的文化底蕴。
颈联“更须梓匠为凫杓,堪与仙翁作酒鎗”,赞美了古铜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梓匠”是指木匠,此处指制作器物的手艺人;“凫杓”意为舀水的勺子;“仙翁”则暗示了神仙般的生活。这两句诗说明了此器既可用于日常生活,又具有超凡脱俗的美感。
尾联“水边林下风清处,长伴薰然醉玉倾”,抒发了诗人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在水边林下的清风之中,与古铜器相伴,共享美酒佳肴,忘却尘世烦恼,体验超脱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外计苏度支示古铜器形制甚雅辄书五十六字还之》是北宋名臣文彦博所作。创作时间是公元980年,当时文彦博正担任右仆射兼门下侍郎,权尚书令。这段时期他不仅在政治舞台上风生水起,也在学术和艺术方面有着深厚的修养。
这个时期,正值北宋经济、文化繁荣之际。国家崇尚儒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崛起,文化艺术作品纷纷涌现。文彦博作为朝廷重臣,自然受到这些时代氛围的影响,并积极投身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他不仅在工作中严谨务实,在生活中也热爱文学、艺术,尤其是对古代器物研究颇深。
诗中的“外计苏度支”指的是一位名叫苏度支的官员,他在任期间负责理财事务。这位苏度支向文彦博展示了一件古铜器,其形制典雅,引起了文彦博的兴趣。文彦博在观赏这件古铜器后,随即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赞美古铜器的形制之美,表达了对于古代文明和艺术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