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题淳安陈令君读书林

标题包含
寄题淳安陈令君读书林
能吏事深刻,商利谨毫厘。 俗吏趋期会,簿书自羁縻。 寥寥弦歌声,千古空余思。 还淳山水邑,令君丘壑姿。 邑民本无事,君亦何所为。 治己物自治,化行风荐移。 君复何所欲,读书常不足。 拄腹五千卷,插架三万轴。 曾未出毫芒,万室已蒙福。 堂东松竹林,昔时閟荒榛。 堂中灯烛光,昔时照红裙。 今何声吾伊,萧萧风雨晨。 问君有社稷,亦复有人民。 奈何独自苦,学道则爱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能者工作认真,商人注重细节。 平庸官员追求期限和会议,被文书束缚。 空旷的琴音回响,千古流传留下思念。 在简朴的山水之间,县令有深邃的风采。 民众没有太多事务,县令又何必操心。 先治理自己然后才能治理事物,良好的教化随风传播。 县令又有什么期望呢?常常觉得读书不够。 满腹诗书五千卷,书架有三万种。 还没来得及发挥才华,就已经造福万家。 客厅东面的松竹林,曾经遮蔽荒芜。 客厅里的灯光,曾经照亮过红裙子。 现在是什么声音呢?是萧瑟的风雨声。 请问你有国家大事,也有百姓生活。 为什么要独自承受困苦,学习大道才会关爱他人。
去完善
释义
能吏:指办事能力强的人; 商利:商业利益; 俗吏:指庸俗的官员; 期会:约定的时间或日期; 簿书:记录官府文书的册子; 治己:修养自己的道德; 荐移:劝化百姓使风俗改变; 柱腹:撑在肚子上的东西,这里指书籍; 五千卷:形容藏书之多; 插架:把书插在书架上; 三万轴:表示书多,无法计算; 毫芒:形容非常小的数量; 万室:众多家庭; 蒙福:受到福气; 閟荒榛:紧闭荒废的树木; 灯烛光:灯光; 吾伊:原文是“吾伊鸣”,意思是鸟叫; 萧萧:形容风声; 奈何:表示无奈或遗憾; 独苦:独自受苦; 学道:学习道理。
去完善
赏析
【鉴赏】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世俗官场与学问境界,表达了读书人的至高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诗人借赞扬淳安县令陈君的学术修养和治理之道,表达了自己的为官从政观:真正的贤才应该“治己物自治”,通过自身道德的修养去感化百姓,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诗人在前八句中展现了世俗官员与清官之间的鲜明对比。世俗官员被事务所累,追求功利;而陈君却能置身事外,保持高尚的品格。他以高雅的音乐和超尘脱俗的姿态,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在这里,诗人提倡的是清廉、务实、公正、爱民的政治价值观。 接下来的八句,诗人进一步阐述陈君的治理理念——“治己物自治,化行风荐移”。他主张以自身的道德感召力来影响并改变整个社会的风气。这与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尊重与认同。 紧接着的四句中,诗人描绘了陈君醉心读书的场景。尽管他拥有丰富的藏书,但他并未利用这些资源去谋求私利,反而用知识造福百姓。这表明了诗人认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应该是为民服务的公仆,而非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贪官污吏。 诗的最后四句写道,昔日荒芜的松竹林已成为官府之地,昔日温暖的家也变成了政治中心。然而,无论何时何地,陈君始终保持着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风雨无阻地履行着职责。正如他所说的,关心国家的兴衰,就是关心人民的福祉。这种崇高的道德情操令人敬佩不已。 总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陈君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与期望。他希望官员们都能像陈君一样,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古人的教诲,为实现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淳安陈令君读书林》是宋代诗人吴儆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时值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宋金两国仍处于敌对状态,战争频繁。然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吴儆却坚持自己的文人志士操守,为国家效忠。他在此诗中寄语淳安的陈县令,赞美他在困境中仍不忘读书的坚定信念。 同时,那个时代正值理学思想逐渐兴起之时,文人志士纷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吴儆创作了这首诗歌,表达了他对于读书济世、胸怀天下的期许和推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