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 其三
谷之神,枢之要。
里许旁参,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闲,月虽晦而弥照。
宾主交参,正偏兼到。
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神的灵韵,是枢纽的关键所在。
在曲折幽深的山谷中,循着回环的道路去探寻美妙的景致。
云朵虽然流动却保持着宁静,月亮即使被遮掩也能散发出光芒。
宾客和主人相互交织,正道与旁门皆可通达。
十洲的春天逝去,花儿凋谢零落,珊瑚树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去完善
释义
谷:山川的低谷,也可以理解为思想上的迷茫或困境。
神:指神秘且具有灵性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智慧的体现。
枢:门上的转轴,此处比喻事物的核心关键。
里许旁参:与内心距离不远的地方,可以从侧面来理解和参考。
回途:曲折的道路,也可理解为寻找答案的过程。
云:比喻思绪或者思考方式。
闲:从容不迫,淡定自如。
月:指真理或者智慧之光。
晦:指表面看起来模糊不清。
弥:更加,指真相会愈发明显。
宾主:指对立的事物,也可理解为相互依存的关系。
交参:互相参照,共同作用。
正偏:即正面和反面,全面地看待问题。
十洲: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的十大仙岛。
珊瑚树林:象征繁茂的生命力。
日杲杲:阳光明亮,也象征着充满活力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四首 其三》是宋代诗人释慧晖所作的禅宗诗。诗中表达了禅宗修行和悟道的一种境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谷之神,枢之要。”这两句寓意着修行的关键,像山谷一样自然、沉静,如枢纽一般重要。这里比喻修行者要有山谷那样的恬淡平和的心态,把握好生活的关键。
“里许旁参,回途得妙。”这两句意味着在修行过程中,不能只遵循一条道路,需要多方面地学习、体验。通过不断探索,回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领悟到禅宗的妙理。
“云虽动而常闲,月虽晦而弥照。”这两句以云彩和月亮为喻,描绘出修行者在尘世中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清明。即使生活中有诸多纷扰,也要像浮云飘过那样从容面对,保持内心宁静;即使生活中的阴暗面出现,也要像月光照亮黑暗那样,坚守信念。
“宾主交参,正偏兼到。”这两句则强调修行者要保持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既要把握住正确的方向,也要兼顾各种不同的观念。这里传达的是一种包容并蓄的思想态度。
最后两句,“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以春日里珊瑚树林阳光照耀的景象作为结尾,象征着修行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依然能如春日阳光下的珊瑚树林般生机勃勃,充满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四首 其三》是宋朝诗人释慧晖所创作的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58年左右,处于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在释慧晖的生活经历方面,他早年入寺为僧,参禅悟道,潜心修行。他曾跟随当时的著名禅宗大师学习佛法,逐渐领悟到了禅的奥妙。后来,他在江浙一带云游弘法,传播禅宗思想,并在民间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在这个过程中,他将自己的感悟化为诗篇,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在时代背景方面,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士人阶层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知识分子对于儒家经典的研究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同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书籍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这使得佛教经典的普及成为了可能。在这种背景下,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僧人开始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修行,形成了许多新的学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