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夜雨病中

标题包含
夜雨病中
久雨曾无度,阳和渐向阑。 杂香生众木,浓翠入孤峦。 漏缓宵仍静,灯微晓更寒。 芳时犹卧病,何日出城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蔡襄(998年-1067年),字君谟,福建路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茶学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蔡襄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长期阴雨连绵不绝,阳光温暖逐渐消失。 各种花香从树木中散发出来,浓郁的绿色映衬着孤单的山峰。 时间流逝缓慢夜晚仍然寂静,灯光微弱黎明时感觉更冷。 美好的时光我仍在病中,什么时候能出城去看看呢?
去完善
释义
1. "久雨":指长时间的降雨。 2. "曾无度":形容雨势之大,无法控制。 3. "阳和":太阳的温暖之气。 4. "渐向阑":表示阳光逐渐减弱,天气渐渐变凉。 5. "杂香生众木":各种树木散发出的香气混杂在一起。 6. "浓翠":指绿色浓郁,此处用来形容山峦的郁郁葱葱。 7. "孤峦":单独的山峰。 8. "漏缓":指时间过得缓慢,这里是形容夜晚漫长。 9. "宵仍静":深夜仍然宁静。 10. "灯微":灯光微弱。 11. "晓更寒":天亮时分感觉更加寒冷。 12. "芳时":美好的时光。 13. "卧病":生病躺在床上。 14. "何日":什么时候。 15. "出城看":走出城门去欣赏美景。
去完善
赏析
《夜雨病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蔡襄的一首五言诗。在这首诗中,蔡襄通过对雨夜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病中等待痊愈的心情。 首先,诗人以“久雨曾无度,阳和渐向阑”开篇,描写了持续不断的阴雨天气,以及阳光逐渐减弱的景象。这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诗人对疾病的忧虑。 接下来,诗人通过“杂香生众木,浓翠入孤峦”的描绘,传达了雨中草木散发出各种香气,青山绿水更加浓郁的景色。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视觉与嗅觉的结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宁静的雨夜之中。 随后,诗人又以“漏缓宵仍静,灯微晓更寒”表达出夜晚漫长而寂静,清晨微弱的光线反而带来寒冷的感受。这种对比手法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病中的虚弱与痛苦。 最后,诗人用“芳时犹卧病,何日出城看”作为结尾,表达了在美好的季节里,自己却因疾病无法走出家门欣赏美景的遗憾。这里,诗人通过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康复的期待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总的来说,《夜雨病中》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病中所见所感,以及他对痊愈的渴望。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蔡襄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夜雨病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蔡襄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从诗中的内容和风格来看,我们推测这应该是蔡襄中年时期的作品。此时,蔡襄已步入官场多年,担任过高官要职,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对时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在这个时期,蔡襄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在地方任职,了解民间疾苦;也曾参与朝廷决策,为国家治理献计献策。然而,随着仕途的起起伏伏,他的身心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以诗歌作为情感寄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感慨。 《夜雨病中》描述了诗人因病卧榻,听着窗外的风雨声,心境随之起伏不定。这种情景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断挣扎,同时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枷锁。同时,这也体现了蔡襄作为一个政治家对民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不拔。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